• 首頁 > 資訊 > 玩轉“互聯網+” 智慧醫療很便民

    玩轉“互聯網+” 智慧醫療很便民

    玩轉“互聯網+” 智慧醫療很便民-智醫療網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微信公眾號

    昨日(12月8日),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名醫館特需門診正式開業,12位名醫將陸續入駐名醫館。這也是繼膏方門診后,醫院名醫館開出的又一個特色品牌門診。市民只需通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微信公眾號,就能實現預約、排隊和查詢等。

    記者了解到,2013年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通過推出微信公眾號、智能醫生工作站、社區醫院雙向轉診系統等,對就醫流程進行了大改造。如今,醫院日均門診量約3500人次,高峰期可超過4000人次,卻基本實現了看病“零排隊”。這家醫院究竟具體做了哪些工作,記者對此進行深入了解。

    微信點一點

    預約排隊外還能查病歷

    昨日上午,在名醫館內,市民陳女士帶著寶寶來看中醫兒科。陳女士說,幾天前,自己通過微信預約了黃建群專家號,早上只用提前20分鐘來到名醫館等候就行了。“這比以前排隊掛號方便多了。”陳女士在前往醫院的路上,還通過微信查看實時排隊動態。

    2013年,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就推出了微信公眾號,首期發布內容包括咨詢服務、檢驗單查詢和預約。近兩年來,公眾號不斷升級完善,推出了一系列診療服務,如B超、放射等各類檢查單的查詢、實時更新排隊動態等。今年9月,醫院還推出了全市首個微信電子病歷,患者通過微信就能查詢到在該院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內的就診信息。

    醫院門診部主任徐海濱告訴記者,通過微信公眾號,形成了診前、診中和診后的“閉環”服務,就診者只用在手機上就能清楚掌握自己的就診情況。目前,醫院微信公眾號已有4萬多的粉絲,每天有約300多人通過微信預約醫生,達到總預約的三分之一。

    智能工作站

    看病時間不超過1小時

    以前,在不同的醫院看病,或到同一家醫院復診時,常因忘帶老病歷,又說不清楚之前的就診和用藥情況而傷腦筋。現在,去中西醫結合醫院看病的患者,不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了。

    今年,醫院推出“智能醫生工作站”,通過刷病人的診療卡后,醫生就能在該系統里進行院內病歷調閱、跨院診療調閱、病程記錄、預約檢查、診間結算、診間預約等。

    據醫院信息科科長周閩暉介紹,智能工作站最大的亮點在于,醫生可以隨時調閱就診者在本院及溫州地區所有醫院的就診信息。也就是說,醫生可以及時了解患者的健康檔案,這為臨床醫生精準、高效的醫療提供了技術保障。

    通過該系統,醫生可以輸入電子病歷,開處方等,診療結束后,醫生還可以直接刷卡結算,患者只需到指定的窗口取藥即可。“這樣一來,普通的門診看病一般半小時左右就能完成,最長將不超過1小時。”周閩暉說。

    引入診間結算后,醫院的收費窗口目前已減少了三分之一。醫院計劃,下一步還將與支付寶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通過微信和支付寶,進一步減少排隊繳費,真正實現看病“零排隊”。

    雙向轉診系統

    為基層醫院開出綠色通道

    家住南浦的市民宋老伯在南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后,發現腸梗阻,需要到大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治療。于是,社區醫生就在雙向轉診平臺上直接為宋老伯開出住院單。到達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后,宋老伯在護士的幫助下順利住進了病房。

    據了解,“雙向轉診平臺”是由醫院自主研發推出的,現鹿城區2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龍灣區2家基層醫院已納入該平臺。通過系統,社區醫生可以幫助患者預約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專家號,也可以預約檢查和開出住院單。

    周閩暉說,由于分級診療剛起步,目前通過該平臺上轉到醫院的患者每天約10來人。為了更好地照顧從社區醫院上轉的患者,醫院特地在門診一樓大廳開出“雙向轉診辦公室”,并專配一名護士長負責接待,患者在就醫時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向其尋求幫助。

    未來,隨著分級診療全面鋪開,醫院也計劃打造雙向轉診平臺“升級版”,有望實現遠程醫療

    (來源:溫州日報)

    標簽:醫療大數據智慧醫療遠程醫療健康大數據移動醫療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