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互聯網+”的步伐向前邁進,以及新一輪醫改步伐的加快,中國醫療必將迎來順勢轉型的機遇。
就在今年兩會期間,廣東醫生多點執業便獲得了重大突破,廣東醫生率先被“松綁”,成為“有限自由人”。其對醫療資源配置方式,以及醫生資源的分配方式所帶來的巨大影響自不必多言。從另一方面來說,在新醫改大幕開啟的大背景下,醫保、醫療、醫藥電商、移動醫療以及整個大健康領域的“觸網”探索,也是為醫改探索新路。今天借這個話題跟大家探討互聯網+醫療的未來,以及當前所面臨的現狀。
首先,作為醫療服務鏈條中三個主要環節——醫生、患者與醫院,每個環節都存在若干個急需解決的“痛點”。互聯網技術則以自己獨特的商業邏輯,改變了醫療行業的運作方式,從信息流動這一技術層面上推動著醫改。比如借助于互聯網+這一改造手段,在醫院之間建立連接的時候就意味著患者的診療檔案數字化、可追溯、可共享,給患者帶來極大的便利。
但我們也要看到,互聯網醫療在當前的現實發展狀況中已經面臨了政策不明晰、商業模式不夠成熟和當前醫院體制現狀的困擾。最近受到關注的春雨醫生事件只是諸多互聯網醫療創業模式中的一種,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不論是傳統醫療的互聯網+轉型探索,或是創業者的進入,在受到政策不明晰、商業模式不夠成熟和當前醫院體制不完善等方面困擾時,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其中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盈利模式不清晰。
其次,類似于廣東對醫生“松綁”,深圳、東莞、珠海、中山等地也在積極探索醫師區域注冊制,力爭實現全省醫生執業“自由行”——醫生只要報備就能去其他醫院行醫,而無需所在醫院同意;只要時間與精力允許,可以同時多點執業;醫院只要辦理備案就可接收外院醫生。這不僅讓醫院、患者和醫生受益,也讓“互聯網+”醫療這一興起中的新業態受益。
但從目前的實際推動情況來看,一方面一些資歷深厚的專家、名醫缺的并不是患者,對于這個群體的醫生而言,多點執業的應用價值不大;其次,對于資歷不足的年輕醫生而言,多點執業的市場接受度不高;另外一方面則是在一些知名醫院中,由于自身所提供的醫療條件與科研條件都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包括接診量對于醫生本身而言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飽和,再加上一些“玻璃門”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醫生的“自由行”。
再則,“互聯網+醫療 ”其本質是為了從根本意義上緩解醫患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優化用戶體驗,增強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性。患者的簡單需求完全可以在手指輕劃間即可獲得滿足,避免了耗時耗力的排隊、無效就診等不必要的麻煩。而且,借助移動醫療的平臺展示和評價體系,患者可以找到靠譜、滿意的醫生并建立起長期而深度的聯系。
但從目前的實際推行情況來看,大致存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一些醫院本身的信息化程度不高,或者是之前的信息化技術并不能符合當前互聯網+的技術融合要求,這就使得一些移動互聯網的基礎業務都難以有效開展;另外一方面則是很大一部分醫院本身就是一個閉環,從醫院自身而言并沒有強烈的開放動力,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當前互聯網+醫療的推進速度。
此外,借助于互聯網+醫療,中國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困局將在醫生的自由流通中,有望得到改善,讓稀缺的醫療資源利用效率更高。醫生也可以實現并擴大個人品牌影響力,并通過腦力和精力的付出,有尊嚴地讓知識在陽光下實現變現。這為醫療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尤其是對于相關醫療行業的創業團隊而言,更是提供了一塊肥沃的土壤。
而互聯網+醫療的這種趨勢已經越來越清晰,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識,但目前在實際推行過程中面臨著不同層面的問題。但我相信,隨著互聯網+醫療的不斷推進,“玻璃門”將會逐步被拆除,商業模式將會逐步完善,技術將會更加成熟,互聯網+醫療融合的美好明天必將到來。不過互聯網+醫療的過程中,有個不可忽視的要素就是可穿戴醫療設備的發展,它將直接影響著互聯網+醫療服務方向的演變。而借助于互聯網+醫療,以及可穿戴醫療設備的融合,最終將會重新構建“醫生+患者+醫院+醫藥”四者之間一個全新的、高效有效的、隨時隨地的和諧生態圈。
(來源:搜狐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