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推動并顛覆著各行各業的信息化發展。醫療行業以其復雜性更是促成了產業布局和商業模式的多元化走向,如何找到更符于時代發展和市場需求的商業模式,實現醫療資源配置的優化,緩解長期困擾醫療行業的“看病難、看病貴”,是當下亟待解決的醫療訴求。而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就診流程,方便患者,實現醫療資源信息化、醫療服務模式多元化,更是各大醫院關注的問題。
站在移動互聯網的風口上,掌上醫院App以其門診查詢、預約掛號、檢查檢驗結果查詢、自動繳費、院內導航等各種逐漸豐富的功能,一時極受醫院管理者的垂青,各地上線醫院層出不窮。下表選取目前國內東北、華東、華南三地區最具代表意義的醫院線上應用,希望能從開發模式、落地的經驗與問題、發展形勢等角度為廣大業內同行們提供一些思路。
從上表可見,三家均為日門診量破萬的國內大型三甲醫院,院方都積極的進行了線上醫療布局,配合院內流程對接及推廣宣傳,且目前總效果均不錯。比如“掌上盛京醫院”,作為“大象就醫”旗艦版,自推出到現在下載并注冊使用手機App的用戶累計達30余萬,為患者提供24小時專業的客服解答。 “大象就醫”整個平臺目前簽約全國各地200多家醫院,上線約40多家。“醫程通”平臺接入當地6家醫院,以銀聯支付體系為主,主打醫保實時結算,但其線上掛號服務的時段限制,對于患者來說便利性方面大打折扣。“溫醫一院”作為大眾版,現已更新到1.08版本,同時另有專門的“溫醫醫生”版本。
一部手機、一款掌上醫院APP,究竟能為醫院帶來什么?以某年門診量300多萬人次的大型三甲醫院為例,前來就診的患者進入醫院后,憑借手中的預約信息,去往各自目的診室。還有停診、改診、候診等就診信息貼心提示、檢驗報告查看及在線繳費功能,優化醫院診療流程,減少醫患糾紛,在節省醫院人力成本的基礎上,實現醫患需求的合理疏導分流。
據測算,該院每月30余萬人次的掛號繳費工作量,平均每天需6個人輪班處理。僅此一項,每年就可節省人力成本開支50多萬元。以前患者排隊掛號和交費加起來的平均時間是20分鐘,現在為4分鐘,其日均門診量約1.2萬人次,如果都通過后者操作,每天能節省的時間成本達19萬余分鐘。臨床大夫觀察患者的時間多了,交流也多了,這大大提高醫院工作服務效率,并進一步優化醫院的服務質量。
當前醫院在選擇開發掌上醫院App時,選擇主要受信息化建設的管理要求、醫院自主開發能力、建立掌上醫院App的目標等因素影響。 而上表中這三大掌上醫院App的開發模式不盡相同,但究其用途來說大致相似——提供預約掛號、檢驗檢查報告推送等功能,不過這些醫院移動端產品中添加的功能數量差距很大。“溫醫一院”試圖提供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大多數服務,相比之下,“掌上盛京醫院”和“醫程通”的功能種類少了一多半,可實際上這兩家的布局深度并不弱。在互聯網醫療這個誰也沒有找到清晰出路的新市場里,如果在產品功能上越克制,將一些核心功能作深做透,對于用戶來說可能收益更多,而那些堆砌各種功能的APP未必是用戶真正需要,或許只是為了讓醫院更有安全感罷了。
(來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