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號網在剛剛宣布完成了3.94億美元的融資,市值超過20億美元,成為移動醫療行業的獨角獸企業。從2014年的火爆到2015年的升溫,在移動醫療概念深入人心的同時,移動醫療企業也備受資本青睞。
對于移動醫療,有人說不過是行走在互聯網上的“江湖郎中”,也有人看到了潛在的萬億市場。筆者曾接觸過不少移動醫療從業者,其中多數公司處于燒錢狀態,少數盈利的企業也缺少清晰的盈利模式。對于如此“不堪”的行業又何以讓無數人趨之若鶩,今天就以掛號網為例,聊一聊移動醫療的商業價值。
融資頻頻,移動醫療為何如此受寵?
從騰訊財經公布的數據來看,雖然移動醫療備受投資者關注,但超70%的融資為天使輪和A輪。隨著資本寒冬論的出現,很多投資者預言2015下半年是B輪死高峰期,掛號網恰恰在這個當口上再次刷新了融資金額。記得美國科技博客TechCrunch在一篇文章中說到:“整個VC行業投資回報的來源正在向少數公司集中”。不由得讓人思考,掛號網為何成了投資者眼中的明星企業,亦或者說它為何如此值錢?
作為國內知名的移動醫療企業,掛號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國內的移動醫療現狀,筆者認為掛號網的受寵離不開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找對了移動醫療的入口。
切入移動醫療的方式有很多,掛號網無疑是趕上了預約掛號的風口。在中國有一個現象是,即便是感冒發燒的小病,很多人都會選擇去醫院掛號就診,尤其喜歡專家門診。從媒體報道來看,很多醫院的掛號處經常排起長隊,醫院掛號黃牛也被很多人熟悉。推出在線掛號服務,直接迎合了用戶的需求痛點。
掛號網的聰明之處在于,借助預約掛號這個流量入口,可以迅速積累大批的患者、醫生以及醫院資源。在傳統的就醫流程中,掛號是第一步,而后才是候診、就診、復診等,對于移動醫療也是如此,只有積累到一定的用戶,才足以展開在線就診、醫療O2O等服務。截止到2015年8月份,掛號網擁有超過1億的實名注冊用戶和19萬名重點醫院的專家,成為為國內最大的就醫服務平臺和移動互聯網就醫服務第一入口。
其次順勢而為的商業模式。
在互聯網+的大浪潮下,大量的移動醫療創業公司涌現,實現了在線問診、病患溝通、醫療服務等等,但最難的還是用戶培養,畢竟移動醫療的市場體量還很小,而沒有足夠的用戶,再完美的商業模式不過是畫餅充饑。
從2010年到2014年,掛號網一直在推廣自己的在線掛號服務。直到2014年才嘗試打造一體化的服務鏈條,并擴大區域覆蓋面積。在掛號服務外,在就診前幫助患者找對醫生掛到號,為患者提供支付解決方案,并加強醫患的溝通。也正因如此,掛號網受到了BAT的看好,之前就和淘寶聯合推出過在線掛號服務,只不過后來被迫叫停。并和中國移動、百度等合作推出健康咨詢服務。
到目前為止,BAT等互聯網巨頭紛紛進軍移動醫療,除了資本投入,阿里成立了阿里健康,百度推出了百度醫生。掛號網順勢而為的發展模式抓住了掛號這一絕對優勢,讓后續的服務變得水到渠成,更成為互聯網巨頭和投資機構的座上賓。
可以看出,在諸多的移動醫療玩家中,掛號網、春雨醫生等企業的商業價值在于找到了一種可行的發展模式。不過對于投資者來說,能夠吸引其投資興趣的絕不是現在的規模和盈虧情況,融資更多的體現在一個公司的未來價值。而掛號網又表現出來哪些值得挖掘的市場前景?、
三點一線,洞見移動醫療的未來布局
除了3.94億美元的融資,掛號網的另一個大動作就是正式更名為微醫集團。早在今年三月份,“微醫集團”便正式面世,迄今為止已經有2800多組專家團隊入駐微醫。不少媒體對掛號網的未來布局進行了報道,這里不再贅述,從筆者的個人理解來看,微醫集團的未來布局著眼于“三點一線”。
所謂三點是微醫集團的三個業務品牌,即掛號網、微醫、微醫ACO。掛號網是流量來源和移動醫療入口,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基礎服務。微醫意在幫助醫生間的交流溝通,在互聯網上嘗試醫療寫作,從大的方面來講,微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從小的方面來講則是維護醫生資源的一種手段。而對于微醫ACO,實際上是對醫療保險服務的一種延伸,以家庭為單位為用戶提供三級醫療服務,目前在國內還未大規模出現。
在之前的采訪中,掛號網CEO廖杰遠多次表示要做中國的凱撒醫療,并透露了從預約掛號到團隊醫療再到責任醫療組織的發展邏輯。但從中國的醫療現狀來看,凱撒模式在中國恐難落地。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微醫集團近期的三個發展目標。
一、3億美元構建全國分級診療平臺
從官方資料來看,微醫目前合作的重點醫院超過1600家,微醫也聚集了2800組醫生資源,計劃用15個月的時間發展100萬基層醫生簽約微醫集團,成為互聯網全國分級診療平臺。
隨著醫療改革呼聲的高漲,國務院下達了《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希望在2017年初步實現醫療衛生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不過,從醫療改革的實際進程來看,每年數千億的醫療投入都未能推動分級醫療平臺的前進。能否用戶3億美元實現互聯網分級診療平臺,還需要時間證明。
二、推出“責任醫療計劃”
有關責任醫療的問題被討論了很久,從政策層面來看要實現責任醫療還需要不少的過渡時間。微醫目前有200萬微醫健康險用戶,而全國的城鎮醫保人數已超過5.7億,要推廣“責任醫療計劃”,筆者智能感慨路漫漫其修遠兮。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講,對移動醫療來講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遇。
三、用1.5億美元建設5大區域手術中心
筆者認為這只是微醫集團的一種嘗試,目前鮮有移動醫療企業進軍線下的計劃,春雨醫生的線下診所計劃也并有正式實施。或許從線上到線下是一種趨勢,醫療O2O的概念也廣被提及,但筆者認為移動醫療布局線下還應和實體醫療機構深入合作,而非過早的出現競爭關系。
掛號網的“三點一線”,實則瞄準了提供一體化的醫療服務,包括掛號、在線問醫等基礎服務,也包括醫生與醫生之間、醫患之間的交流溝通,還有足以找到諸多盈利點的醫療保險服務。其實平安好醫生、春雨醫生等也都在往一體化醫療服務靠近,只不過方式有所不同罷了。
從掛號網的未來布局可以看出,移動醫療的競爭已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細分市場,甚至會和傳統醫療服務貼身肉搏。模式決定移動醫療的商業價值,資本則決定了有一個怎樣的未來。
(來源:sp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