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上市公司宣布布局移動醫療產業了。
這次是恩華藥業(27.77,1.220,4.60%),自掏腰包5000萬設立江蘇好欣晴移動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國內中樞神經系統領域移動醫療第一品牌。這一宗旨高而遠,恩華藥業是生產精神病、神經病和麻醉藥的,主營業務運行較平穩。
移動醫療自2014年初成名后,至今熱度未減。一套完整的移動醫療體系,一般由數據采集端的智能穿戴設備、大數據存儲、醫生健康管理構成。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去年初九安醫療(13.51,1.230,10.02%)董事長劉毅就已經跨過醫院的圍墻遐想醫療服務模式的未來。生產血糖儀、血壓計是九安醫療的老本行,偏偏劉毅一天到晚又有使不完的勁。他嘗試在老產品的前頭加上智能兩個字。
比如說,天津三潭醫院想要管理3000個糖尿病病人,糖尿病人每天都需要測量血糖濃度,這么多病人總不能天天往醫院跑吧。劉毅尋思著,如果開發一款智能血糖儀,患者在家中將血滴到試劑上,由血糖儀的芯片讀出數值,并由血糖儀通過無線或藍牙與手機配套的APP傳輸,在手機上就可以看到每天的血糖濃度,豈不是很美?
這樣還不算圓滿,手機還要把這些數值時時傳回醫院后臺的云端服務器,醫生在后臺就可以看到每位患者的生理狀況,并及時進行干預。
劉毅所想的,也是這些年慢性病管理領域一直所倡導的健康管理業務。慢性病管理是個人健康管理的一塊大市場,這也是細分領域的上市公司為何爭先布局移動醫療的原因,盡管它目前并不盈利,但坑總得占住。
類似的,福瑞股份(27.06,2.200,8.85%)設想針對肝病患者進行個人健康管理,樂普醫療將目標鎖定在它駕輕就熟的心臟病領域。賣痔瘡藥的馬應龍(18.55,1.000,5.70%),現在想賣智能馬桶蓋,由其內嵌的芯片對患者的糞便狀況進行分析,并將數據傳回公司云端,公司由此對痔瘡患者進行健康管理。
這些先驅個個看似豪情萬丈,愿景美不勝收。作為前無古人的新興業態,我們還是該抱以呵護的心態,假以時日,成功者或許就從它們中間誕生。
醫療這個行業說來也怪,擁有先進而強大的影像設備、機器人(56.18,3.920,7.50%)外科手術系統、電子監控設備,是世界上最倚重于技術的行業之一。然而,在談及利用信息技術時,它卻大大落后于眾多其他行業,在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提升對患者的診療經驗、跟蹤并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管理和降低醫療成本等方面尤為落后。
近年,隨著智能手機的興起,銀行、交通、購物先后被支付寶、嘀嘀出行、京東淘寶所改寫,整個生意經營、思維模式上都發生了變化。手機已經不再僅僅是作為電話而存在,它已經成為移動生活的載體。
現在我們把這些體驗和醫療方面的體驗放在一起對比一下。你看病的時候,醫生也許把你的健康信息記錄為電子病例,可是當你離開醫院后,你能訪問你的健康信息嗎?你是否能像在網上預訂酒店房間那樣,在網上預約醫生門診?當你把每天測量的血壓數值錄入電腦后,它們能否自動地被你的個人健康中心記錄下來,并且在出現異常情況時引起你的醫生的注意?
這些說法聽上去有點天方夜譚,但它實實在在地正在美國發生,再過十年二十年,或許我們也能后來居上。目前國家衛計委已經允許移動醫療進行健康咨詢。也許監管機構還在糾結一個問題,移動醫療究竟是醫療服務模式的補充,還是顛覆性的創新?
移動醫療作為一項有益的探索,它通過時時的數據監測與健康干預,確實是可以降低疾病并發癥的發生率,減少患者門診次數和住院頻次,還可以方便醫生較好地進行隨訪和監控管理,改善治療的后續結果,實現基于人群的疾病預防目標,提高患者參與的依從性等。或許,它將來還可以推動一場變革,將中國當前的醫療業務從依靠患者數量與賣藥數量、檢查數量來驅動的盈利模式,轉向依靠健康管理和服務質量而維持的模式。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