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業界 > 互聯網醫療路漫漫,為何醫聯能守住“嚴肅醫療的寂寞”?

    互聯網醫療路漫漫,為何醫聯能守住“嚴肅醫療的寂寞”?

    2021-06-22 業界 Eli

    互聯網醫療路漫漫,為何醫聯能守住“嚴肅醫療的寂寞”?-智醫療網

    互聯網醫療是一個神奇的賽道,按機構統計,2020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的規模在500億左右,未來三年可能增長到1000億。

    也有很多投資人告訴「子彈財經」,互聯網醫療在未來將很快成為一個萬億級市場。

    這兩個判斷是否矛盾?「子彈財經」認為不矛盾,互聯網醫療在短期內發展的局限性和長期的成長性是共存的,也正是因為矛盾與共存,這個行業才有魅力,去吸引真正認真做事布局的參與者去加入賽道。因為他們深知,一旦在核心環節上破局,未來的天花板會高到不可想象。

    但這條路太難走了,我們就以一家叫醫聯的企業為例,讓大家看看這條路上的萬丈孤獨與星辰大海。

    1、中國互聯網醫療的真痛點是什么?

    曾經有一句話叫做:“有了互聯網思維,就值得把所有的領域再做一遍”。

    20年過去了,這句話已經在很多領域變成了現實,但也有一些領域,痛點依舊存在,而互聯網化和存量問題的解決,卻依然不均勻和不充分。

    就拿醫療行業來說,中國醫療健康領域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優質醫療資源和患者需求間的不匹配,也就是“看病難”和“看病貴”。

    從道理上說,互聯網是所有技術體系中,最能解決知識化資源和人格性服務的批量復制和低邊界成本延展的,那么,互聯網對于核心醫療資源匱乏的問題,到底有沒有幫助?

    有,但需要從兩個角度來看。

    從“剛性替代”的角度來看,應該說目前的幫助有限。因為全球醫療界也公認,醫療是有特殊性的服務,醫療需要極其大量的臨場交互和觀察交流,互聯網醫療短期內是不能取代線下診療的。

    然而,從“柔性補充”的角度看,互聯網醫療的幫助是極大的。在醫聯看來,“不能取代”不意味著“不能補充”,從眼下來說,只要提供的醫療服務能夠有效替代部分線下場景,就可以起到緩解醫療資源供應緊張這一社會難題。

    比如,現在的醫療資源被擠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復診續方的病人需要反復去醫院開藥復診,但如果將其中一部分病史明確、病情相對穩定、有完整的數字化就診記錄的病人,通過互聯網來復診續方,就會大大減少對門診資源的擠占。

    但是,這僅僅是“術”而不是“道”,是替代性方案,而無法解決根本性問題。

      互聯網醫療路漫漫,為何醫聯能守住“嚴肅醫療的寂寞”?-智醫療網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道呢?不妨看看醫聯的主攻方向——疾病全周期管理,就不僅僅是在釋放醫療資源,而是從更本質上尋求改善病人的康復路徑

    中國是慢性病大國,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在3億左右,其中65歲以下人群慢性病負擔占50%。我國城市和農村因慢性病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比例分別高達85.3%和79.5%。

    其實,業內的共識是,對于很多疾病,特別是慢性病來說,健康管理的價值大于臨床治療,這和中國古老的醫學思想“治未病”其實是相通的。有資料顯示,相當比例的病人通過藥物控制和生活干預,不僅生存質量接近正常人,而且醫療花費也得以極大降低。

    只是,疾病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它不但需要病人有疾病管理的意識,更是對醫療機構的專業服務能力、服務可及性和服務資源需求極高的一個領域。而對于我們國家的許多醫療機構來說,病人很難實現連續兩次掛到同一個醫生的號源,醫生也基本上無法實現教科書上要求的定期回訪和后期干預,疾病管理就成了空中樓閣。

    偏偏,互聯網在這一領域具有極為強大的先天優勢——互聯網技術可以部分替代院外隨訪、可以降低醫生和病人線下溝通的頻度、可以結合智能硬件等技術實現病人體征監測,更可以把疾病管理需要的專業能力進行AI化和知識圖譜化……所以我們幾乎可以說,院外疾病管理簡直是天然為互聯網醫療打開突破口的一個場景。

    然而,醫療的本質從未改變,互聯網+醫療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增加其體系的復雜性和特殊性,為此,切不要以為疾病管理就是病人戴個智能手環、再和醫生加個微信那么簡單——疾病管理恰恰是互聯網醫療的硬核課題。

      互聯網醫療路漫漫,為何醫聯能守住“嚴肅醫療的寂寞”?-智醫療網

      從長期角度來看,如果不早布局、早積累,在真正的浪潮來臨之時,就可能會跟不上行業的發展,失去核心競爭力。

    作為一家從2018年就開始從乙肝、丙肝等慢病切入的互聯網醫院,可以說從成立的第一天起,醫聯就有一個深刻認知——互聯網醫院的底蘊是嚴肅醫療,或者說得更準確一些,是和互聯網充分結合的嚴肅醫療。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醫療賽道熱度不減,越來越多的入局者都意識到,消費級醫療不是這一領域的終局模式,因此紛紛開始加強硬核醫療能力的建設,但是相對而言,醫聯在這一領域已經有了幾年的先發優勢。

    事實上,當醫聯今年發布“讓全人類健康壽命延長一年”為公司的全新愿景時,就注定了這家公司必須堅守嚴肅醫療的發展戰略,把學科建設作為公司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從廣泛意義上的慢病管理,到單病種的全周期管理,通過深入研究并打造每一個疾病的院外管理標準路徑,真正實現為醫生賦能,為患者負責。

    2、醫聯對于疾病管理的“思”與“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在慢病治病因素中,生活方式不規律是導致患病的最主要因素,其次為周邊環境和遺傳。在2018年頒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將慢病管理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要降低癌癥、心腦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過早死亡率,控制慢病疾病負擔。

    前面已經說到,慢病管理的很多形態天然適合用互聯網醫療的方式來做,比如復診續方、定期隨訪、健康監測、咨詢支持等,這些需求在目前醫療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并不容易在線下實現,而且也會擠占一部分醫療資源。

    反之,用互聯網來做疾病管理效益極大,也是互聯網醫療進一步駛入醫療深水區的最好練兵場。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慢病管理的投入和支持。2016年我國慢病支出約為32441.5億元,占衛生總費用的70%左右。2020年左右,中國慢病支出將提升至5.5萬億元左右,為慢病管理的發展提供了經濟支持。

    坦率地說,目前有很多企業都打著“慢病管理”的旗號,以至于人們紛紛認為慢病管理是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標配。

    然而,這個判斷很可能是錯誤的。這不由讓「子彈財經」想起了2010年的“千團大戰”,團購模式剛剛降臨中國時,有很多大佬的觀點是“團購應該是互聯網公司的標配”,但最后只有美團一家吃掉了整個市場。

    那么,醫聯是否會是疾病管理領域的美團呢,「子彈財經」不敢妄言,但可以提出一些這樣的觀點來供讀者討論——

    一方面,疾病管理的蛋糕夠大。

    互聯網慢病管理平臺尚處在起步發展階段,預計2020年底,市場規模將達到268億元,滲透率為11%。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處方外流以及分級診療制度等因素推動,互聯網慢病管理在公立醫院外的市場潛力巨大,預計到2025年,互聯網慢病管理市場規模將達到2357億元,滲透率將增長至37%。

    另一方面,用嚴肅醫療的概念做互聯網醫院,并切入疾病管理的機構卻不多,大多是作為一個標簽。

    而醫聯,則是明確地喊出把嚴肅醫療作為戰略方向。請特別注意,醫聯是以“互聯網醫院”作為疾病管理的平臺,這足以說明醫聯對這一問題的嚴肅程度之高。

    事實上,醫聯在2018年就以肝病為切入點,開始布局學科建設。目前平臺已覆蓋心血管、糖尿病、呼吸、腫瘤、慢性腎病、肝病、HIV、中醫、精神心理等多個病種學科領域,并且針對每個病種,逐一探索院外管理、患者隨訪等標準化、個性化流程,構建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的完整閉環。

    公開資料顯示,僅在2020年,醫聯就在糖尿病、肝癌、肺癌、胃癌、乳腺癌、內分泌腫瘤、慢性腎病等領域與各學術協會的主委級專家,啟動線上慢病管理專家共識項目,希望讓線上疾病管理有據可依。

    與此同時,醫聯還在不斷集結優質的醫療供給、檢測供給、篩查供給,并放在管理流程中相應的位置,使之成為醫療服務的調度中臺,按照規范快速給到患者。比如,今年以來,醫聯先后與金域醫學、全景醫學達成戰略合作,分別將云檢驗、云影像能力接入醫聯平臺,使患者在院外能夠享受到更多優質的醫療相關服務。

    但「子彈財經」想要強調的是,這一切的核心或者說成功要素,還是取決于醫聯到底用多大的決心繼續做這件事。

    且從組織架構上也做出了調整以更好適應戰略發展方向。在「子彈財經」看來,這說明醫聯在組織架構上,從一個相對商業化平臺的架構,變成了持續以學科建設為驅動的架構。

    用醫聯創始人、CEO王仕銳的話來說:對患者的結果負責。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本碩博8年連讀、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的背景,讓這位掌舵人對于公司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非常明確。

      互聯網醫療路漫漫,為何醫聯能守住“嚴肅醫療的寂寞”?-智醫療網

      以“對患者結果負責”為出發點,王仕銳帶領下的醫聯,持續加強和完善包括云檢驗、云影像、云藥房、云醫保等的云化能力。比如,醫聯與金域醫學達成戰略合作,就互聯網+疾病檢測、互聯網+疾病管理等多方面開展全面合作,共同打造慢病管理領域云檢驗整合服務方案。而在影像檢測方面,醫聯與全景醫學就“云影像”業務展開合作,共同打造全新的院外影像醫療生態體系,簡化患者的影像檢測流程,提升醫生的診斷效率。

    在既有服務閉環的基礎上,醫聯還獨創了醫生助理、患者健康管理師等多崗聯動角色,基于各病種的SOP,進一步解放醫生,幫助患者,提升整個疾病管理的效率和質量。

    但「子彈財經」想要強調的,這一切的核心或這說成功要素,還是取決于醫聯到底用多大的決心繼續做這件事。

    3、醫聯為什么選擇用做嚴肅醫療?

    「子彈財經」關注到醫聯是行業賽道里“學術化”做得最認真的企業,其實是因為發現醫聯在不斷聯合業內專家,輸出了很多互聯網+醫療的共識。

    很多人可能分不清《指南》《共識》《建議》三種學術文件標準的異同,其實從本質上來講,一切的基礎都基于“共識”,只有“共識”存在,才有可能進一步推動行業規劃范發展。

    正所謂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實事求是地說,從規模、資源、嚴肅性上,醫聯在互聯網醫療標準化上的投入力度最大,嚴肅性最高,《共識》只是其中的一面鏡子。

    在醫聯這樣的投入背后,「子彈財經」發現,與其創始人的背景不無關系。

    可以說,醫聯創始人、CEO王仕銳從上大學起的每一步都和醫療密切相關,他既擁有在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本碩博連讀八年、去哈佛大學做研究學者的專業深耕,又在臨床時看到過因無法挽救病人生命而直面病人家屬的痛苦。醫聯的嚴肅特質折射出王仕銳對醫療本質的思考,他曾在采訪中提及,“我們在研究每一個疾病的過程中,是能夠看到這個疾病對人類壽命的影響程度”。

    基于這樣的思考,也就不難理解醫聯剛剛做出的又一個大手筆動作。

      互聯網醫療路漫漫,為何醫聯能守住“嚴肅醫療的寂寞”?-智醫療網

      6月16日,醫聯在北京宣布正式成立學術委員會——著名腫瘤病因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書鈞和著名心血管內科專家劉力生擔任首席顧問專家。

      互聯網醫療路漫漫,為何醫聯能守住“嚴肅醫療的寂寞”?-智醫療網

      同時,醫聯學術委員會首批專家還包括數十位在各疾病領域鉆研多年的學科帶頭人及專家教授,覆蓋了腫瘤、內分泌、感染、心血管和眼科等多個學科領域。

    「子彈財經」了解到,醫聯之所以團結了如此多的醫療領域權威,共同建立學術委員會,目的就是為了充分結合互聯網醫療發展的現狀,針對互聯網醫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局限和困境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進一步整合線上線下醫療資源,真正發揮“互聯網+醫療健康”在慢病防控中的支撐作用,促進行業健康規范發展。

    2020年魔幻般的疫情和后疫情時代,也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疫情至今,國家從“醫”“藥”“險”三方面頒布了數條鼓勵政策,公眾線上就醫習慣逐漸養成,也客觀上加速促進了互聯網醫療的蓬勃發展。

    然而,作為一種新型醫療模式,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對互聯網醫院的服務質量、管理規范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所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的“規范”發展,這意味著行業將通過“規范”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這也是醫聯為什么頻頻聯合業內權威發布《共識》的一個宏觀背景。

    王仕銳在成立儀式上的致辭中也坦言:“這正是醫聯成立學術委員會的初心所在。如何借助互聯網醫院便利性、可及性、智能性等優勢,保證醫療服務的規范性和有效性,保障醫患的切身利益,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希望能聯合多方的學術力量,把醫聯過往在患者線上管理體系搭建、院外管理標準化流程以及學科建設上的經驗分享出來,與社會各界共同探討、推動和促進互聯網醫療行業的規范化發展,更好地賦能醫生,服務患者。”

    可以看到,醫聯的眼光不只停留在梳理自身平臺疾病管理對SOP上。

    以《互聯網醫院糖尿病線上管理專家共識》為例,這是醫聯與協和醫院肖新華教授、北京醫院郭立新教授等專家一起制定的,國內首個互聯網醫院糖尿病線上管理專家共識,首次對互聯網醫院糖尿病線上管理做了明確定義,制定了互聯網醫院糖尿病線上管理的規范化流程,強調要對不同患者,在管理內容及控制目標上對應進行分層管理,并制定不同的隨訪計劃,明確了線上、線下雙向轉診標準等,同時明確線上管理團隊成員組成及其職責。有了這個共識的發布,糖尿病線上管理變得“有據可依”。

    同時,在學術委員會成立儀式上,醫聯發起的腫瘤患者院外互聯網隨訪管理項目也有了進展,《肝癌患者常見藥物治療相關不良反應互聯網管理專家指導意見》將于近期正式發布。此外,醫聯與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信息交流與數字化防控工作委員會還宣布啟動了《艾滋病互聯網診療管理專家共識》的制定。

      互聯網醫療路漫漫,為何醫聯能守住“嚴肅醫療的寂寞”?-智醫療網

      可以說,醫聯針對不同病種推動的這些共識,正是要打通互聯網醫療和傳統醫療之間的藩籬,一方面吸收傳統醫療界多年的知識精化和經驗know-how,另一方面充分結合互聯網的特點,并且通過這些專業的《共識》,促進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更加規劃范、專業化。這就決定了其嚴肅性、交叉性和前沿性,換言之,這是一份艱難的開創性工作。

    然而,從長期效益來說,這又將成為醫聯的核心護城河。

    這是因為,互聯網醫療平臺的競爭,一定會從規模競爭變成核心醫療能力的競爭,這個趨勢雖然目前只是在線下場景體現的比較明顯,但結合我國醫療資源和患者需求長期錯配的基本矛盾,互聯網醫療的價值最大化一定是互聯網+硬核嚴肅醫療能力,而不太可能是其它的模式;其它的模式也會對患者需求的滿足有補充作用,但無法成為核心。

    關于互聯網醫療這件事,可以談的還有太多。但一個正確的初心,和寧重勿輕、踏實嚴謹的態度,是一切的前提。

    這條路也還很長,希望醫聯守得住學科建設的萬丈孤獨,有一日走到自己的星辰大海。

    來源: 云掌財經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