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院是我國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新生事物,方向找準了,還在落地過程中。我國在遵循規律中創新的推動了互聯網醫院快速發展,還需要進一步遵循規律,在規范中推動互聯網醫院創新發展。發展一個新生事物,難免與原有制度存在一些沖突,也難免帶來一些風險。一方面要勇于探索推動關鍵政策的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強規范管理,推動政府監管的創新。
本文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學術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科研辦副主任、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當代中國出版社副社長陳秋霖。文章來源于“陳述那些事”微信公眾號,本文經編輯后發表于《光明日報》2021年6月15日02版,題目為《中國互聯網醫院建設如何走得更遠》。
互聯網醫院近幾年快速發展,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助推其加速發展。目前全國已有超過1100家互聯網醫院,而且大部分是公立醫院自建和運營的。但很多入不敷出,有的甚至沒有具體業務成為“僵尸互聯網醫院”,行業和政策對其有更高的期待。媒體報道也熱一時冷一時,仍然存在還能火多久、有沒有前途等疑慮。究其原因,是因為互聯網醫院是我國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新生事物,方向找準了,還在落地過程中。我國在遵循規律中創新的推動了互聯網醫院快速發展,還需要進一步遵循規律,在規范中推動互聯網醫院創新發展。
我國過去創新的推動互聯網醫院發展,是遵循規律的結果。一是尊重了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的規律。正是因為互聯網已經融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互聯網融入醫療健康注定避免不了,所以我國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發展包括互聯網醫院在內的互聯網醫療,以滿足人們信息革命時代的新需要。也正因為這些政策創新,為互聯網醫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開辟抗疫第二戰場奠定了基礎。二是尊重了醫療領域全程監管的規律。醫療是直接涉及群眾生命健康的特殊行業,因此必然要求全行業監管、全流程監管、綜合協同監管,這是醫療衛生監管的基本原則,也自然是互聯網醫院監管的基本原則。這也正是我國當前要求互聯網醫院必須依托實體醫院的重要原因,在沒有建立新的監管體系前,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全程監管,責任倒追。
但客觀講,和電商、共享用車等領域比,互聯網在醫療領域的發展是相對滯后。最明顯的標志是標準化規范化的產品還不多。這既不符合醫療行業的特點,也不符合互聯網行業的特點。所以雖然供方、需方、政府動力都具備了,進入了全力發展的階段,但行業發展尚未成熟。不過這并不是我國特有的情況,實際上發達國家的互聯網醫療也還在探索中,發達國家的互聯網醫療政策環境也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作為互聯網大國、平臺經濟大國,我國互聯網醫療發展也是走在前列的,政策也是更體現包容的。互聯網醫院未來的發展,還是要遵循規律,在規范中推動創新發展。
一方面是遵循醫療發展規律,特別是對互聯網企業而言,因為不管是直接建設互聯網醫院,還是技術服務醫療機構,都有互聯網企業參與。一是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產品的標準化規范化。一般認為醫保支付互聯網醫療是推動互聯網醫院發展的關鍵。但現在已經出臺多個文件強調這一政策,為何醫保支付的推動作用還很有限,根本原因就是互聯網醫療服務的標準規范的產品體系還沒建立,醫保也就無從進行定價、列入報銷目錄、確定報銷比例,真正能夠執行的不多。二是符合醫改方向,防止線下存在的問題線上化。醫改進入深水區,發展互聯網醫院應該是深化醫改的助力器,而不是繞開醫改的避風港。比如藥品銷售是目前很多互聯網醫院的重要業務和營利點,必須避免帶金銷售、處方藥補方、過度用藥等線下藥品銷售存在的問題線上化,否則問題會比線下更大,破壞互聯網醫療發展的環境。醫藥企業開辦互聯網醫院和醫藥分開的改革方向是否有沖突,也要引起關注。三是充分認識醫療投資回報周期長的特點。這可能也是為什么互聯網醫療領域發展相對慢的原因。國內外實踐表明,醫療投資回報周期很短的,往往都有不規范問題。醫療衛生事業要堅持公益性,互聯網醫療同樣要堅持。
另一方面是遵循互聯網發展規律,特別對醫療機構而言。一是互聯網醫院不是簡單的把醫療服務從線下搬到線上,而是對用戶,包括醫生和患者行為的改變。從國內外實踐看,醫療和就診行為的改變,涉及專業、倫理、文化習慣等多種因素,并不容易。醫生的互聯網服務能力需要培訓,患者的使用習慣需要培育。二是互聯網醫院的運營需要人力財力投入。公立醫自建平臺打造互聯網醫院的模式,必須解決運營能力不足,而且因為沒有規模效應,成本比較高的問題。三是將分散的資源互聯互通到平臺,通過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實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優化資源配置,是平臺經濟的重要機制。鮮有實體機構自建平臺互聯網轉型成功的先例。公立醫院建設互聯網醫院,要避免重復建設導致公共資源浪費和進一步形成數據煙囪、信息孤島,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定位平臺化發展,無論是政府搭建平臺或者利用第三方平臺。這也是倒逼醫療健康信息互聯互通的一次重要機遇。
互聯網醫院是新生事物,沒有很多歷史經驗,也沒有成熟國際經驗可借鑒,是在實踐中的創新,需要在實踐中持續創新。首先持續模式創新。互聯網醫院不只是將線下醫療服務線上化從從而提高效率方便群眾,也可以延伸醫療服務,讓原來開展不足的診前診后服務能夠更好的實現,還可以增加醫患溝通的渠道和延續性,有利于建立長期信任。因此要更全面認識互聯網醫療的價值,給予合適的定價,鼓勵、調動醫院、醫生提供互聯網醫療服務的積極性。其次持續制度創新。發展一個新生事物,難免與原有制度存在一些沖突,也難免帶來一些風險。一方面要勇于探索推動關鍵政策的突破。比如在“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等特定區域對一些風險相對低、國外也有實踐探索的特定專科開展首診試點。另一方面要加強規范管理,推動政府監管的創新。比如更好的利用大數據開展數字治理;比如更好的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總之,要按照總書記在疫情后所強調的,要高度重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醫藥衛生領域的應用,重塑醫藥衛生管理和服務模式。
文章來源于《光明日報》2021年6月15日
來源: 盤古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