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分享 > 2021年,市場規模近2000億的互聯網醫療最關鍵歷史進程竟然是……

    2021年,市場規模近2000億的互聯網醫療最關鍵歷史進程竟然是……

    2021-06-15 分享 Eli

    2021年,市場規模近2000億的互聯網醫療最關鍵歷史進程竟然是……-智醫療網

    來源:健康界

    近日,2021“醫院高質量發展的信息化建設與人才培養”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

    醫院信息化建設進入加速期,既有醫療信息化相關的技術專業儲備,又了解醫院的發展和醫務工作的流程,并熟知國家關于醫療健康發展的政策、規范、要求的人才,成為醫院對信息化建設人才的需求。“未來醫院”在呼喚復合型人才,而互聯網醫療對人才的需求同樣也在與日俱增。

    據悉,互聯網醫療上一次大規模招聘是2015年。

    據當時的數據顯示,僅2015年前7個月,互聯網醫療的人才需求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1.5%,其中系統設計和軟件開發崗位的人才需求同比增長14.8%,醫學編輯崗位需求同比增長12%。

    彼時主要崗位為幾類健康管理人員、移動醫療項目的銷售人員、推廣人員。從崗位需求不難看出,初期的互聯網醫療企業的側重點仍是“互聯網”, 所招聘的崗位絕大多數都并非醫學專業。

    可以說,在互聯網醫療的探索期,還是互聯網的玩法。互聯網平臺搭建是這些企業的首要任務,而醫學業務方面淺嘗輒止。而隨著進入“線上+線下”融合,“藥+醫+險+養”一體化閉環轉變的階段,互聯網醫療對人才的向往開始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更趨向于“復合型人才”——既要有醫療信息化相關的技術專業儲備,又能了解醫院的發展和醫務工作的流程,并熟知國家關于醫療健康發展的政策、規范、要求。但目前,醫療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和使用還處于嚴重脫節的狀態。

    可以說,2021年,整個互聯網醫療最關鍵的歷史進程就是:搶人!

    大廠拋出的“黃金橄欖枝” 平均漲薪10%-20%

    2021年春節后的第一周,就業市場一片火爆。

    據某招聘平臺大數據顯示,在招聘需求前十的行業中,醫藥和生物工程行業排名第七,職位數占比為3%。這3%的職位需求,不乏大廠們遞出的“黃金橄欖枝”。

    年初,字節跳動的一則招聘啟事引起了業內關注,該崗位為生物信息工程師。月薪20-40K,每年15薪。不算獎金或提成等額外收入,一年至多能夠拿到60w的工資。

    華為2019年底同樣掛出了兩個與生物醫藥相關的崗位,其中之一也是基因組研發算法工程師,崗位核心職責較字節跳動更加聚焦,也直接指向用于基因組數據分析的深度學習算法開發;另一崗位則是藥物研發算法工程師,瞄準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CADD)方法的小分子藥物設計工作。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牽頭發起的百圖生科也提出了自己的人才計劃——“百萬領軍計劃” 及 “百萬青年領軍” 計劃,將分別用 100 萬美元年薪及 100 萬人民幣年薪以及其他技術平臺支持,吸引生物技術 + AI 技術跨界融合人才。

    算法、人工智能成為招聘關鍵詞。相比2015年的招聘需求,現在互聯網醫療亦或是大廠在布局大健康產業時,已經由當年的較為基礎的平臺搭建、地推、編輯維護,逐漸轉移到以AI、大數據為核心的算法工程師等崗位。

    用工需求,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互聯網醫療的結構性發展趨勢。

    2021年,市場規模近2000億的互聯網醫療最關鍵歷史進程竟然是……-智醫療網

    數據來源:智聯招聘

    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服務解決方案供應商之一任仕達發布大中華《2021年市場展望與薪酬報告》中指出:從中高端人才搜尋與甄選視角來看,隨著國內醫療健康類企業的發展,內部研發和臨床醫學類的職位需求將持續走高, 尤其像臨床運營、醫學等崗位。

    同時,智慧醫療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效率提升與資源配置優化,與技術相關的醫療信息技術崗位需求有望相應增加——醫療信息化、醫療AI、互聯網醫療、基因檢測……這些都可以歸為智慧醫療范疇。

    互聯網醫療的藍海吸引著眾多科技巨頭的進入,也導致了崗位需求的激增。《報告》分析,醫療健康相關崗位的批量急性需求增加成為趨勢——隨著科技巨頭企業進軍互聯網醫療,或是原有機構智能化升級,特別是在疫情特殊時期, 批量急性需求增加,如在線醫療客服,養老公寓的護士護工,保險公司的醫學客服,醫藥公司的醫藥聯絡官等崗位。

    人才的稀缺,讓大廠們愿意為之付出更高昂的代價。

    從企業招聘崗位設置來看,對于緊缺類崗位人才, 如互聯網醫療、醫療大數據、基因檢測、創新藥、手術機器人領域,雇主提供的薪酬漲幅或將高達30%及以上。而2021年薪酬平均漲幅區間是在10%-20%。

    不同的模式需要不同的人才看各家想扮演的角色

    互聯網醫院井噴式增長,市場規模近2000億。

    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僅在疫情較為嚴重的2020年2月,全國超過10家互聯網醫療平臺推出在線問診專欄,200多家公立醫院開展新冠肺炎免費互聯網診療或線上咨詢。

    阿里健康在線義診平臺僅僅上線4天內,訪問量達到160萬人次;2月開始了10天,微醫互聯網總醫院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免費義診專區訪問量超過9702萬,集結2.6萬名醫生在線接診,累計提供醫療咨詢服務116萬人次。2月份僅11天內,平安好醫生平臺訪問量就已經達到11.1億人次,App新注冊用戶增長10倍,新增用戶的日均問診量增長9倍。

    從新成立互聯網醫院數量來看,2016-2018年每年新增互聯網醫院不超過100家。2019年以來,互聯網醫院建設呈現井噴式增長,2019年新增223家,2020年1-9月新增244家。

    行業井噴狀態,各家企業的需求卻各不相同。從屬性看,大致分為三類:電商、線上服務、保險及創新支付三類,我們一個個來拆解其招聘上的變化。

    一看電商模式。

    這一領域最具代表性的肯定是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了。以電商為主營收,這類互聯網醫療平臺借助大平臺、大流量,率先在行業內實現了盈利。在招聘方面,這類平臺著重于招商、運營崗位的招聘。值得一提的是,電商類崗位在智聯發布的節后一周招聘報告中,薪資水平位居第一,過萬分分鐘鐘。

    二看線上服務模式。

    以微醫、好大夫、春雨等為首的醫療服務平臺,在招聘需求上也經過了幾次變化。最早,這些平臺招聘的是略懂編輯、醫學知識的編輯崗位,目的就是填充內容。此后,需求轉向醫生專家。這里需要明確,雖然各大平臺都表明自己有全職的醫生入駐,但仍是以合作、兼職為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全職聘請醫生的費用大、且醫生入駐的醫院并不十分強烈。

    單個名醫在醫院可以按部就班的升職,如果全職到了互聯網醫療,沒了手術室,何以為醫?雖然近幾年,互聯網醫療大搞特搞線上下聯動,線上互聯網醫療、線下實體門診,但互聯網醫療走到今天還是試探初期,患者有了頭疼感冒到線上問診,涉及到手術,仍是首選公立醫院。

    另外,醫療服務模式的平臺,對于運營、地推、銷售人員也十分渴求,這一點,還是逃不開互聯網的本性。

    三看保險+創新支付領域。

    從2020年開始,保險成了不少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標配。行業快速發展,競爭白熱化后,各家都在尋求能夠變現的商業模式,依靠醫療服務目前仍然難以實現大規模且持續的盈利,所以,保險成為了香餑餑。水滴籌等品牌都陸續招聘了不少保險人才

    在業內人士看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1.0時代,主要是積累流量面向C端;2.0時代流量上升,B端服務收入占比開始增長;3.0時代由傳統線下醫院或線上互聯網醫院,向圍繞“線上+線下”、“藥+醫+險+養”一體化閉環轉變;4.0時代則強調互聯網平臺與消費者深度交互關系,實現更多自主變現。

    盤子就這大,如何占有自己的一份?對互聯網醫療企業而言,創建競爭壁壘的關鍵或許并不在于核心技術的把握,而是在于企業要建立商業模式壁壘

    表面上看,互聯網醫療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是否能夠贏得更多患者的青睞,然而事實上還是要考慮企業在醫療和消費者中間扮演何種重要角色。

    市場只有兩類稀缺人才名醫和AI

    互聯網醫療行業,需求雖然開始分化,但兩種人才不可或缺,其一是醫生資源,其二是AI人才

    爭搶名醫,這一點很容易理解。

    幾年前互聯網醫療剛剛興起至今,互聯網醫療平臺簽約醫生集團的新聞就屢見不鮮。這里有一個問題:為什么不是單個名醫,而是醫生集團?

    如今已經關停的騰愛醫生早在2016年,就與國內9大醫生集團在上海簽約,9大醫生集團入駐騰訊騰愛醫生平臺。 這一時期,騰愛醫生就已經明白,需要合作的是醫生集團,而非單個名醫。這是與互聯網教育極為不同的一點。

    名師通過互聯網教育,可以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但醫生截然不同。就像上文中提到的,單個名醫并不需要互聯網揚名立萬。只要坐在醫院,自然有病人上門。無論是社會地位、自身的醫學技能水平,通過長時間的磨煉得以增長。

    將這一切下放到互聯網上,醫生的價值呈現縮水的狀態。這就是為何業內出現了醫生集團。

    醫生集團又稱為“醫生執業團體”或者“醫生執業組織”,由多個醫生組成的聯盟或者組織機構。醫生集團大多數有三個階段:1.0醫生自由執業;2.0擁有團隊,有一定的資金、有自己執業的窗口或自建診所;3.0擁有實體醫療機構,如專科醫院、日間中心等。

    說白了,有點類似互聯網醫療平臺的一種。但這類集團缺少運營經驗,沒有互聯網的特質,單憑自身市場化發展很難。

    業內人士指出,很大一部分醫生集團,屬于體制內的人,既“想吃著碗里的,又想扒著鍋里的”,覺得自己的價值被低估,但想不擔風險,兩頭都占兩頭套利。所以,缺乏運營能力的醫生集團開始選擇與平臺合作。

    目前市場上的醫生集團與平臺合作有3種模式:

    其一合作分成模式:醫生去某個醫院辦理多點執業,然后通過醫生個人影響力給該醫院帶來患者,通過患者的消費,收取一定比例的分成。但是,這類模式的醫生一旦跳出體質,紅利就消失了。患者認廟不認佛。

    其二就是醫生自己開診所,但這類成本太大。

    其三就是品牌輸出,即醫生集團有了品牌價值后,將自己的品牌輸出給醫療機構,增大醫療集團的知名度。這也就是當騰愛醫生簽約的這類模式。

    醫生離不開實踐,患者認醫生,關鍵就是“經驗”。這是目前線上模式短期內不能提供給醫生的價值。

    爭奪AI人才,是趨勢所需。

    互聯網醫療爭搶的AI人,主要集中在生物信息工程。生物信息學簡單理解,就是用程序和算法解決生物學的問題,遺傳學、分子生物學、蛋白質組學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理解,關鍵還是要運用計算機去解決問題,得會寫代碼。

    生物信息工程崗位走熱,與近幾年這個行業的發展相關。生命科學與信息科學已經發生了不可割裂的融合。

    上世紀90年代的人類基因組計劃,讓我們窺見了生命儲存、傳遞與表達信息的本質屬性與無限潛能。隨著基因測序技術成本大幅下降、基因數據大量積累,生物信息學產業進入跨越式發展,正在革新我們的醫療技術、重塑普通人的健康。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生物信息學在業內應用方面,主除了科研領域的應用,商業化方面,可應用在與醫療檢測相關的生物信息學業務,包括腫瘤、遺傳病的檢測用藥指導,以及產前檢測。

    面向個人的生物信息學業務,更多偏向健康管理,在基因知識上的不確定性,較前面兩類服務相對更大。這部分業務市場潛力較大,但目前用戶對服務的需求相對并不剛性,發展速度也相對較慢。

    生物信息學服務發展至今,有一個關鍵詞,就是數據。將生物信息工具可視化,讓所有人都有能力挖掘基因大數據,成為了當前的重點。這也就是為何互聯網大廠都紛紛招聘這領域人才的深意。

    互聯網醫療發展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而其驅動因素基本可以歸結為:需求拉動、政策支持、資本助推、技術基礎。

    那么互聯網醫療的春天在哪里?作者認為,一靠技術革新,二靠盤活醫生資源,而這正對應兩大稀缺人才。

    找到合適的人,才算抓住未來!

    明面上互聯網醫療企業爭搶醫療資源撕的火熱,但本質上還是對行業未來的看好。

    從政策看,過去一年,政府持續放寬對互聯網醫療的約束。在政策指導下,互聯網醫療在全國公共衛生健康領域發揮的作用也有目共睹。

    要發展,先招人。那么,互聯網醫療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從行業發展倒推。目前,移動互聯網醫療的招聘需求早已改變,早在2016年,這類企業普遍都處于從傳統醫療向醫療互聯網轉型階段,需要的人才,既要能深入了解傳統醫療行業的痛點,同時掌握IT技能,能用先進技術幫助傳統醫院轉型,順利進入第三階段互聯網醫療的人才。

    而如今,互聯網醫療項目的目標是大健康領域。大健康行業,所涉環節不少。在多年的商業化探索下,各家也有了自己盈利的秘訣。從何處盈利,就是平臺的基因和屬性。

    從落地場景看,無論是保險、健康管理、還是電商,互聯網醫療項目需要的是更復合型的人才。

    總體而言,互聯網醫療需要的人才就是能“跨界融合”,一是要跨IT/科技;二是能跨健康服務;三是要跨醫療服務;四要跨醫療制藥。

    互聯網醫療領域的人才來源和去向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既有本領域的企業,也有其他領域公司。

    2018年,脈脈數據研究院的一份報告顯示,來自好大夫、丁香園、百度的人才跳槽去了春雨醫生,而春雨醫生的人則跳槽去了作業幫、滴滴等;再如來自攜程、美團、愛奇藝的人跳槽到平安好醫生,而平安好醫生的離職員工選擇了美團、阿里巴巴和阿里云;網易、百度、阿里巴巴的離職員工選擇了丁香園,但從丁香園離開的員工則到了網易、58到家、阿里云和小米。

    這一特點側面反映了領域仍處于發展階段,人才來源多元

    到了2020年,包括保險領域的人才也開始走入互聯網醫療。都在說明,互聯網醫療行業正在崛起,強大的薪資體系正在吸引傳統金融等行業的人才,開啟新一輪遷徙。

    2015年時,在“互聯網+”的席卷下一些企業甚至會不擇手段提高用人成本去挖人才,在深圳一些互聯網醫療企業,每年員工的離職率達到40%,甚至有的高達50%。相關人才,跳槽一次工資翻倍,高薪酬是人員流動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今類似事態加劇,具備跨界能力的優質人才,得到了業內最高的薪資。無論是字節跳動還是華為,再或者騰訊、百度,對頂尖的人才,從來不惜重金。

    無論何時,稀缺人才總是被爭搶的。找到合適的人,就是抓住未來。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