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醫療模式不同,智慧醫療具有數據密集型等特點,通過“用戶友好”的交互方式、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可以輔助醫生進行病變檢測,提高診斷準確率與效率,在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緩解醫療資源緊張等方面發揮作用。
打造新型醫療場景
家住北京市昌平區的吳女士是一位高血壓患者,行動不便但需定期隨訪和取藥,經常要趕到40多公里外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復診。最近,在得知北京朝陽醫院互聯網醫院開通了在線復診服務功能后,吳女士在家里通過“朝陽健康云”應用預約了心內科的在線復診號。心內科醫生詳細詢問了吳女士的癥狀,根據既往病歷,為她開具了藥品處方及檢查醫囑。短短10分鐘,吳女士就完成了掛號、復診、開具在線醫囑的流程。“不用再費時費力跑醫院,在家就能咨詢醫生、開到藥,網上看病真是方便!”吳女士說。 據悉,目前北京朝陽醫院共上線了呼吸科、心內科、內分泌科、消化內科等19個科室263位醫生,已累計完成近萬人次的在線復診服務,開具處方5000余張。
“高度信息化和網絡化帶來的一個好處,是醫療過程時間縮短和距離的拉近,這大大提高了醫療的效率、質量,實現了資源的高度共享。”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說。
從底層技術到上層應用,從診療能力提升到診療方式改變……近年來,不少像吳女士這樣的患者都能感受到智慧醫療帶來的便利——網速快了,5G技術時延更少,遠程手術成為現實;硬件限制少了,云計算、云存儲不再受制于服務器性能,系統服務不“卡頓”;軟件更“高能”了,可通過視頻、聲音、文字、圖片等多種方式和專家“面對面”交流。
“臨床醫學經歷了從經驗醫學到循證醫學、轉化醫學、精準醫學,再到今天的智慧醫學,其實是生命不斷數字化表述和智能化計算分析的過程。智慧醫學是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用于醫療,逐步形成部分人力工作的替代方案。”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指出,“它既是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融合的產物,也是現代醫學和通信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助力醫療資源下基層 智慧醫療在助力優質醫療資源深入基層的同時,為大醫院改善醫療服務、提升就醫體驗等方面也帶來了新的思路。
北京市平谷區馬坊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一家基層醫療機構,日均門診量300人左右。雖然基層醫院人手緊張,但這里忙而不亂。在人工智能臨床輔助決策系統的幫助下,醫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進行疾病查詢、檢查查詢、用藥查詢、知識查詢等。
百度智慧醫療副總經理劉軍偉介紹說,由百度開發的這套臨床輔助決策系統,包含了輔助問診、輔助診斷、治療方案推薦、相似病歷推薦、醫囑質控、病歷內涵質控、醫學知識查詢等七大板塊,系統通過深度學習海量教材、臨床指南、藥典及三甲醫院優質病歷,使多種常見疾病的最優知識庫以及專家的經驗得以復制、沉淀。“這樣一來,剛畢業的低年資醫生就能知道如何處理生疏的病例,高年資的醫生可以利用系統提供的模板進行病歷錄入,提高診療效率。”馬坊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表示。目前,這一系統已在平谷區的18家基層醫療機構落地,成為200多位基層醫生的得力助手。
“醫學自然語言處理、數據標注、知識圖譜等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某些特定病種領域,可以輔助醫生完成疾病篩查、診治。”在浪潮健康董事長高傳貴看來,這將大幅提高醫療機構、醫生的工作效率,同時讓更多的優質醫療資源深入基層,助力分級診療,實現“大病大院治、小病小院治”。
拿藥不用等,機器人取代藥師揀選;輸液不擔心,物聯網設備提升護理精準度;患者少跑腿,讓醫療數據多跑路……這是不久前開診的成都京東方醫院內的場景。近年來,人工智能在醫療多個領域得到應用,如醫學影像、醫療護理機器人、藥物研發、預防保健以及教學等,有效提升了診療水平和患者的就醫體驗。
京東方智慧醫工事業業務總監馬鴻濤認為,智慧醫療為大醫院改善醫療服務、提升就醫體驗提供了新思路。“以患者為中心的扁平化、集中化診療流程,將塑造全新的醫療服務模式,數據化、智能化的手段終將成為全面提升醫療服務的重要驅動力。”
展望未來,得益于智慧醫療的不斷發展,看病有望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基因檢測可發現健康人的基因缺陷,盡早提示健康風險;通過醫療大數據建立病癥模型,幫助醫生迅速診斷病情;可口服的納米級智能手術機器人在進入人體后,進行精準無創手術;人工智能家庭醫生作為補充,負責常見病的治療和慢性病的護理…… 不過,專家也指出,智慧醫療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需在政策、機制和技術創新等方面協同發力。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信息中心主任肖輝認為,當前,衛生健康數據不完整、數據安全得不到保障等問題已經影響了醫院的信息化發展。他建議盡快建設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打通區域數據資源通道,提升業務協同能力,實現跨部門的數據流轉,構建一體化交互網絡。 (谷業凱)
本文來源:中國消費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