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屬于軟組織器官,疾病種繁多,肝臟核磁共振診斷參數多序列更是有十多個,圖像信息極其豐富,因此肝臟核磁共振人工智能難度之大,可以說是影像AI皇冠上的明珠。”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錢大宏教授表示。
5月13日,第84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春季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數坤科技攜“AI智慧醫療整體解決方案”亮相。會上,數坤首次發布肝臟MR(磁共振)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
我國是肝病大國,慢性肝病患者人數驚人。有數據統計,2020年包括慢性肝炎、脂肪肝和肝硬化在內,中國慢性肝病患者人數可能超過4.47億。另一方面,肝病種類也繁多,乙肝、丙肝、藥物性肝病、自免肝等肝病類型有數十種之多。診斷與鑒別診斷難度不僅難度大,而且費事費力。
而在肝臟的疾病診斷中,核磁共振成為重要的檢測手段之一。“肝臟的MR影像非常復雜,”數坤科技副總裁劉建告訴健康時報記者,首先肝臟屬于軟組織器官,在診斷過程中就屬于不好作對比的器官,磁共振的軟組織對比度要比CT高,但是肝臟MR成像參數多,所含信息量非常大,這也給影像醫生的診斷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如果一個經驗豐富的影像科醫生看片子要看10分鐘,年輕的影像科醫生看片子要花30分鐘。”
楊正漢曾表示,肝臟MR的好處顯而易見,但是缺憾在于規范操作MR設備且判讀圖像能力強的影像醫生并不多。由于肝臟本身的復雜特性,光一個臟器就有很多種病變,MR有許多影像信息要去學習判斷,所以影像醫生學習成長過程比較漫長。
人工智能的出現,恰好可以改變這一現狀。上海長征醫院醫學影像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候任主委劉士遠教授表示,通過人工智能,同質化的診斷結果,不僅可以抹平不同影像醫生的技術差距,還可以抹平不同地區不同醫院設備上的差距。
楊正漢教授指出,“全球范圍內,從發表的論文來看,僅有少數論文涉及到肝臟MRI AI, 而且都是單一任務的研究。肝臟MRI AI系統是一個整體診斷方案,有望在肝臟局灶病變MRI智能診斷方面取得突破。”
此次發布的肝臟MR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是由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放射科主任楊正漢團隊和數坤科技一起開發的肝臟MR醫學影像處理軟件,楊正漢表示,希望將產品用于解決復雜的肝臟診斷問題。
【來源:健康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