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在國家衛健委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強調,所有互聯網醫院不允許辦虛擬的互聯網醫院,一定要以實體醫療機構為依托。
這就意味著,沒有實體醫院的互聯網醫院不允許存在。對于樂觀者而言,這說明依托實體醫院的互聯網醫院有了官方背書,但對于悲觀者而言,雖然現在大多數互聯網醫院已經有了掛靠實體,不再虛擬,但是監管程度、流程依然不盡完善。
國內互聯網醫院從誕生起,就在監管陰云中野蠻生長和跑馬圈地,長期處于亂象叢生的狀態,但卻不妨礙資本市場對它的追捧。前有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和京東健康相繼上市,后有微醫赴港上市,好大夫、春雨醫生等互聯網醫療企業則迎來“第二春”。從業者對監管原本就有預期,不過,市場原本預期是遏制亂象、提高服務質量和保證安全,沒想到監管比想象中更猛烈一些。
今年4月,“大型公立醫院排頭兵” 北京協和醫院成為北京市首家獲批的互聯網醫院,緊隨其后,北京天壇醫院、北京朝陽醫院、北醫三院、北京中醫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廣安門醫院、首都兒科研究所等公立醫院也相繼獲批。其實,近年來,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區多家公立醫院先后審批獲得互聯網運營牌照,同時建立互聯網監管平臺。可見,公立醫院建設互聯網醫院來勢洶洶。
昨日還是自主定價權主導的互聯網醫院,今日可能就要成為政府定價主導的公立醫院門徒。
國家衛健委的表態意味深長,一旦依托實體醫院,可能會對互聯網醫院產生的兩個重大影響:一是信任感,二是差異化服務。分別對應的是互聯網醫院長期處于亂象叢生和低粘性的現狀。
如果從影響效果來比較,信任感甚至還要大于差異化服務。
01 正規軍來了,亂象叢生就此終結?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寧夏衛生健康委主任馬秀珍就披露了目前互聯網醫療所存在的亂象。她指出,藥企為牟利,通過互聯網醫療進行回扣洗白、提升自家藥品銷售的現象比比皆是。處方的真實性與合理性也受到挑戰,可能引發用藥安全問題。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互聯網診療一方面可能出現不真實的處方,另一方面可能出現不合理的處方,不僅給患者帶來用藥風險,還因互聯網醫院不受地域限制,增加了不合理用藥追責的難度。
這正是互聯網醫院一直以來廣受詬病的原因所在,亂象的背后,不僅損害了用戶和互聯網醫院之間的信任,也暴露出醫療質量和病人安全把控不到位的問題。
然而,伴隨著“正規軍”公立醫院相繼獲批互聯網醫院,將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互聯網醫療診療服務的正本清源。公立醫院本身自帶的公益屬性、廣泛的群眾認知以及互聯網醫院牌照的加持,三者疊加所產生的信任感可以有效扭轉當下亂象叢生的市場局面。
正如信任感的核心詞是“牌照”“品牌”“認知”,可以說是影響患者來源的關鍵性因素。公立互聯網醫院的加速建設,正是在疫情改變醫療服務模式的助推下,加上分級診療和醫保支付實現跨省結算的推進,更好地支持醫療基礎服務覆蓋。
與傳統醫學模式相比,互聯網醫院是以在線復診和常規咨詢為主,集問診、處方、支付及藥物配送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平臺。互聯網醫院不僅可以增加和患者直接的觸點,改善患者對接醫療服務便捷度和體驗,同時還是優化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帶動欠發達地區醫院、社區醫院發展,推進醫院分級診療的重要途徑。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發展,將會延伸核心公立醫院的服務半徑,進而出現跨界“打劫”患者的情況。這一點,從協和互聯網對外公布的“部分科室通過互聯網接診外部患者達八成”可以得到印證。
02 差異化服務來臨?
依托實體醫院后,與傳統醫學模式一樣,互聯網醫院被課以差異化服務也將是必然趨勢。
從發展方向的選擇上,由于公立和民營的站位不同,在線診療服務的側重會有較大差異。公立互聯網醫院具有更強的公信力,能夠解決患者的剛性需求,民營互聯網醫院則定位于公立醫療服務體系的補充。
以協和互聯網醫院為例,29個互聯網診療科室已上線,共有1219名醫師開通線上診療權限。此外,三分之一的診室已配置線上診療設備,同時病房、醫生辦公室也正在根據需求鋪設設備。毫無疑問,這是任何一家民營互聯網醫院都無法企及的高度。
在當前醫療體系下,民營互聯網醫院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利用技術平臺提升市場競爭力。一方面,持續打造與公立醫院明顯差異化的醫療服務體驗,結合自身在專科上的優勢,針對性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設計,更好地滿足患者個性化服務需求;另外一方面,通過合理利益分配激活服務供給端,為明星醫生或多點執業醫生提供就醫場所,采用自主定價、商保接入等方式,形成醫療服務閉環。
也就是說,不占醫保資金的醫療服務、專科類、專病類、醫療輔助類、個人-家庭的社會屬性標識的動態健康檔案管理等,會是民營互聯網醫院未來的出路。
第三種業態是前文提到的平安好醫生、微醫等企業主導的互聯網醫院平臺,在資本的助推下整合線下多家實體醫院,同時吸引規模化的醫生注冊入駐。受制于醫生群體的分散化,能夠提供的醫療服務僅限在醫藥電商、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
據媒體報道,平安好醫生、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三者的業務較為相似,在醫藥電商、互聯網醫療、智慧醫療等領域均有布局,主要的營收也均來自于醫藥電商。而赴港上市的微醫大部分的收入來自于會員式健康維護服務,包括數字慢病管理服務和健康管理服務。
由此可見,無論是醫藥電商,還是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基于盈利的目的,也會變成攬客,進而維系客戶買藥和檢查的一種方式。即使是自稱17家互聯網醫院可通過醫保結算的微醫,從醫保資金解決可及性問題,性質是不能盈利,和公益的邏輯一致的角度出發,它怎么可能在短期內具有公益的公益的動機呢?
可以推測的是,如果公立互聯網醫院強勢崛起,包括民營醫院和微醫等互聯網醫療企業在內主導的互聯網醫院,會影響平臺多點執業醫生的精力分配,預計市場份額也會受到一定的擠壓。
03 監管雙刃劍
某種意義上來說,監管陰影成就了互聯網醫院。
在2019年以后,各地政府的監管政策不斷出臺,資本更愿意投一些確定性更強、已經跑出來的頭部公司。
這門看似可以賺錢的生意本身是資金密集型的企業,在一級市場得不到投資,就意味著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搶占線下實體醫院和吸引醫生上線入駐。得到資金助力的公司會建設互聯網醫院,把錢投入到研發、渠道和引流上,進而擴大領先優勢。
資本助推讓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微醫成了國內互聯網醫療領域的頭部品牌,它們擁有充足的彈藥,可以迅速鋪開實體醫院,給予注冊醫生和線上用戶更高的激勵。
但監管同樣讓這個新興的行業產生變數。
互聯網醫院一定要以實體醫療機構為依托,早已成為行業內的共識,但依托實體的“互聯網醫院”,是否完全和實體醫院的管理體制一樣,還是會有單獨的條文去約束,恐怕還得等互聯網醫院政策出臺。
與此同時,公立醫院互聯網醫院強勢崛起,伴隨著分級診療制度的推行,微醫們賴以生存的慢病管理,極有可能會被大三甲醫院分流到下級醫院市場,進一步瓦解其業務優勢。
監管風暴下,互聯網醫院陰云密布,微醫們不悅,民營互聯網醫院也充滿危機。
參考資料:
《國家衛健委:不允許辦虛擬互聯網醫院一定要以實體醫療機構為依托》,來源于封面新聞
《辦實事丨北京協和醫院持續深化互聯網醫院建設,把方便留給患者》,來源于北京協和醫院官網,作者王璐
《別裝互聯網醫療了,咱們都是“賣藥人”!》,來源于良醫財經,作者布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