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迅速。“互聯網+醫療健康”連續3年出現在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去年底,國家衛生健康委發文要求深入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五個一”服務行動。
在不久前剛剛結束的2021博鰲亞洲論壇上,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表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特別提出,要利用新一代的信息通訊技術來賦能我們的醫療衛生系統,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醫療和健康服務。‘互聯網+醫療健康’指導意見推出后,很多醫療機構包括第三方平臺都開展了探索。”
互聯網醫療不能“野蠻生長”
整體來看,需求為線上醫療打開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政策為其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范圍內已審批設置了1100余家互聯網醫院,初步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服務模式。
但蓬勃發展,并不意味著行業可以野蠻生長。4月27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就表示:“互聯網醫療是一把雙刃劍,在讓人民群眾享受便利的同時也蘊藏著一些風險,一是資質,二是質量,資質加質量就等于安全。”焦雅輝認為,互聯網診療和互聯網醫院的快速發展,對互聯網醫療服務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國家衛生健康委秉持“包容審慎”的態度,在政策層面加以引導和規范,促進其健康、可持續發展。”
從衛健委釋放出的信號不難看出,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政策和監管都會趨于嚴格。要做真正的互聯網醫療,就必須要跨過監管這道“高門檻”,從更規范的服務模式、更高的醫學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及供給的效率提升入手。有業內專家認為,傳統互聯網那套“流量為王”的思路在互聯網醫療行業是行不通的。互聯網醫療這片兵家必爭之地,最終要看的還是患者的醫療結果,能夠達成真正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醫療和服務才是互聯網醫療的重中之重。
而一直聚焦慢病管理領域的醫聯,其以學科建設為核心的打法在互聯網醫療賽道中別具一格。自2018年成立感染科并成功治愈首例丙肝患者以來,醫聯的學術活動曝光率就遠遠大于資本動作。此前,醫聯CEO王仕銳在接受采訪時提到:“我認為醫療的本質是延長人類壽命,提升公眾的生存質量。而目前來看,想做到這些,需要我們耐下心一個病種一個病種的突破,我們希望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去解決醫療行業的痛點,去啃那些最接近醫療本質的難啃骨頭。”
啃硬骨頭,做冷板凳,對結果負責。醫聯后續的學科建設成果對這句話做出了充分的佐證。截止目前,醫聯的學科建設已覆蓋腫瘤、心腦血管、糖尿病、慢性腎病、感染、婦科、精神心理等多個學科和病種,并聯手行業專家,形成了多個病種的線上管理指南。去年,其慢病管理體系及科研數據體系還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前不久,醫聯宣布使命升級與組織架構升級,二者均指向醫聯的未來發展戰略——嚴肅醫療。根據內部信內容,醫聯的使命由此前的“用科技讓慢病患者過上有品質的生活”升級為“讓全人類健康壽命延長一年”。 在醫聯的內部信中,有八個字透露著醫聯當前的業務邏輯——賦能醫生,服務患者。也就是說,不同于在線問診和醫藥電商直接面向患者的模式,醫聯選擇以醫生為切入點,借助獨創的醫助、健管師等多崗聯動的精細化運營模式,醫聯在賦能醫生、服務患者的道路上已顯現出行業優勢和競爭壁壘的趨勢,邁入了整合難度更高的互聯網醫療“高門檻”。醫聯的內部信中也強調將更加堅定嚴肅醫療的發展戰略,致力于構建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的完整閉環,做疾病的全周期管理,真正為患者的結果負責。
重點推進學科建設醫聯“嚴肅醫療”初心不改
與一些平臺僅僅把“大專家”請來簡單義診相比,醫聯與各學科專家的合作顯然更深入、更緊密、更貼近學術。醫聯從醫生專科社交平臺起步,聚攏了大量醫生圈的人氣。在轉型做互聯網醫療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在醫生的專業上挖掘深度。
公開報道顯示,醫聯已經啟動了包括腎病、腫瘤、糖尿病在內的多個互聯網慢病管理專家共識項目。其參與的專家共識與院外隨訪項目,均由各學科、病種的國內頂尖專家牽頭,包括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余學清、北京醫院內分泌科郭立新教授,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多位主任醫師。今年3月,醫聯與中國醫師協會一起,舉辦了2021年首屆互聯網慢病管理大賽。腫瘤醫師分會會長石遠凱、感染科醫師分會副會長王貴強、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總干事張俊清、呼吸醫師分會總干事代華平分別牽頭4個學科的評審專家團。
從慢病管理,到疾病的全周期管理;從廣泛意義上的慢病管理,到如今按照各個病種進行全病程管理,醫聯持續不斷地以學科建設為驅動,同時在云檢驗、云影像、云藥房、云營養、云醫保、云護理等平臺云化能力不斷完善,正如醫聯CEO王仕銳此前在亞布力青年論壇上所言,醫聯不打算在在線問診領域去做同質化競爭,醫聯要做的,是服務模式更深、技術門檻更高、整合難度更大,但最終對患者結果負責的領域。
從此次醫聯的架構調整來看,排除外界的干擾,落實“嚴肅醫療”,構建起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的完整閉環,便是他們未來發展的方向。對患者的治療結果負責,也是互聯網醫療可以更好發展的必備衡量標準。
來源: 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