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總體的醫療水平取決于木桶的短板,目前基層醫療就是這塊短板。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技術的有機結合,將有效提升我國的基層醫療水平,推進健康中國戰略落地。”
2021年4月27日,在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聯合主辦的第十三屆健康中國論壇“5G醫療:探索健康中國的創新之路”平行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工業生物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楊勝利介紹說,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在醫療方面的投入和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醫療資源相對匱乏。雖然國家大力培養的基層醫療全科醫生,能夠解決部分基層醫療需求,但過程比較慢,積極建設數字醫學5G醫療專網,可以快速提高整個基層醫療水平。楊勝利:加快5G專網布局,將醫療資源放大
“目前全國326萬醫生有處方權,醫療資源仍然面臨嚴重短缺。如何利用5G醫療專網將醫療資源放大,達到以一頂十,以一頂百的作用是目前需要思考的問題。”楊勝利說。
楊勝利介紹到,5G醫療的框架就是每個人的個體實時生理病理信息通過移動傳感器傳輸到社區衛生中心、三甲醫院,使患者的身體能夠得到很好的健康管理,一旦生病能夠盡早得到醫生救助,這個系統為我們以后整個醫療模式的改變將起到很大的作用。
“關于5G醫療框架的構想,目前我們在河南省鄭州市做了很好的實踐,從十二五開始到十三五,用了10年的時間覆蓋了河南省108個縣。十三五期間推廣到鄉鎮,十四五要實現全省區域的全覆蓋,同時打造縣級醫療中心,最后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從天上到地下的實時醫療服務網絡,讓每個人都能夠在這個網絡當中得到照顧。”
胃鏡檢查,磁控膠囊胃鏡檢查車就可以進行,第十三屆健康中國論壇人民日報社分會場,受檢者在磁控膠囊胃鏡檢查車內進行胃鏡檢查,令狐恩強教授做連線指導。
令狐恩強:我國每年約2-3億人需做胃腸鏡,人工智能大有可為
“您對于磁控膠囊胃鏡檢查的印象怎樣?”在磁控膠囊胃鏡檢查現場連線采訪中,健康時報記者詢問受檢者。“我經常胃酸有時需要做胃鏡,但這次檢查不痛,安全性挺好。”62歲受檢者張俊榮欣然說道。
“做胃鏡很痛苦,說服病人做胃鏡本身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消化內科醫學部主任令狐恩強表示,磁控膠囊胃鏡檢查是無創胃鏡,我們平常做胃鏡是人工狀態,但是做磁控膠囊胃鏡過程是一個自然狀態,比較適合做早期胃癌篩查,過程簡單易行,方便推廣。
“目前國內培養一個中高層的內鏡醫師大概需要15年左右,按照世界衛生組織要求復檢情況,我國一年至少要查2-3億人胃腸鏡,就算在崗全部醫生都開動缺口還差9/10。”令狐恩強介紹到,而磁控膠囊胃鏡的操作,可在短期內培訓專業的操作員,通過智能輔助閱片系統讀片,專業醫生診斷,能夠有效彌補我國現階段從醫人員不足的情況,從而解決我國患者早診早治的問題。賈鵬:5G醫療專網高速率、低時延、廣連接,賦能人工智能
“5G有三大特點,高速率、低時延、廣連接。在醫療領域,高速率可以做4K和8K的高清遠程會診,互聯網醫院。低時延可以做遠程手術,遠程B超等操作。廣連接可以實現物聯網醫院和人工智能。”北京移動重要客戶中心副總經理賈鵬介紹到。
“2019年3月份北京移動助力中國人民解放軍醫院成功完成了全國首例基于5G的遠程人體手術,另外,還與新疆洛浦開展合作,通過磁控胃膠囊5G檢查設備,拉近了洛浦縣醫生和北京三甲醫院的距離。”賈鵬表示,未來我們將繼續適應醫療行業的發展需要,發揮公司5G+戰略優勢,樹立新理念,采用新技術,打造新平臺,全力推動5G融入醫療行業。吉朋松:數字醫療要滿足三個要素,帶給老百姓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數字醫療是新經濟;智慧醫療是新民生。在數字化的過程中,我們要滿足三個要素,才能真正的讓老百姓少跑路,讓數字多跑路。”
安翰科技董事長吉朋松表示,第一,做好健康科普,不斷提高老百姓的健康素養,讓老百姓知道要查。消化道腫瘤早期往往沒有癥狀,老百姓只有知道知道什么時候需要篩查,才有安全感;第二,要讓老百姓愿意去查,舒適化的磁控膠囊胃鏡提供了這樣一個解決方案,使百姓有想查就能查的獲得感;第三,讓老百姓能有地方去查,努力平衡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矛盾,一定要把服務送到基層老百姓身邊,通過數字醫療的普及,讓老百姓的疾病能夠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早病查了,小病治了,幸福感也就來了。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