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技術與醫療的結合是醫療行業創新發展的必經之路。近年來,AI、人工智能等創新科技正助力完善我國醫療服務體系,醫療AI、基因療法、免疫治療等關鍵詞,正在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活。3月26日, “智瞰未來”2021紅杉全球醫療健康產業峰會匯聚醫院專家、新藥研發者、前沿科學家、企業家等40余位行業專家,對智慧醫療、“互聯網+醫療健康”、醫學診療創新方式深入討論,同時對我國未來的數字醫療前進的方向展開熱議。
AI賦能醫療 應用范圍充滿想象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支持“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2018年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支持醫療機構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開展遠程醫療、健康咨詢、健康管理服務,促進醫院醫務人員和患者之間的互相溝通。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激發了諸多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也給科技型醫療公司扎根發展提供了新的土壤,同時為未來我國醫療健康領域的創新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有7700余家二級以上醫院都建立起預約診療制度,提供線上服務,全國建成的互聯網醫院已經超過1100家。業界預測,AI及數字化在醫療上的應用范圍將加速擴張。
據艾瑞咨詢《2020年中國AI+醫療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AI+核心醫療軟件服務整體市場規模達到21億元。據推算,2020-2022年的我國AI+醫療行業復合年均增長率將達到51.9%,2022年預計市場規模將超過70億元。
AI+醫療最早應用于CT影像、皮膚影像、病理影像等,能夠起到輔助診斷的作用。它不僅能夠廣泛應用于基于臨床需求的醫療服務領域,比如遠程醫療、線上診療等服務,還能夠覆蓋到某個醫療細分領域,比如基因療法、細胞療法等精準醫療。
業界認為,創新是醫學診療發展的主旋律,AI與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在醫療健康產業上的應用將會是一個長期趨勢,未來將有可能覆蓋到靶點發現、藥物篩選、臨床研究等多個環節,乃至整個醫療產業鏈。
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在與斯坦福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聯席院長李飛飛對話中談到:“過去一到兩年,我們看到IT(信息技術)和BT(生物技術)的交叉正在快速發展,這種趨勢正在超越歷史上的任何時刻。”他進一步表示,從大家一直比較關注的網上醫療服務,再到AI在診斷、治療全流程服務、新藥開發中的應用,一起構成了整個醫療行業新的革命。
AI提升醫療體系效率 醫生回歸臨床本質
創新開創未來。不論是公共衛生體系,還是醫學診療、數字醫療,醫療健康每個領域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技術與觀念的創新。李飛飛認為,AI、人工智能在醫療場景中的應用和創新并不是為了替代人,而是為了提升醫護人員、研發人員的效率。
AI關鍵作用是提升醫療上下游整個生態體系的效率。目前,以CT影像、皮膚影像、眼底篩查、病理影像等AI+輔助檢查的技術應用最為成熟。
騰訊醫療副總裁、世界衛生組織數字醫療技術咨詢委員會專家吳文達醫生表示:“AI對于醫療的重要性是通過臨床試驗才能證明,比如AI影像,能夠非常直觀地幫助放射科、病理科等醫生作出診斷,這既提高了效率,又提升醫療質量,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醫療服務可及性。”
得益于國家政策以及5G、AI、大數據等現代科技,與會者認為,未來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將會隨著精準數據的積累而向精準治療的方向延伸。
科大訊飛(002230)醫療總裁陶曉東表示:“AI技術的出現可以幫助醫生回歸臨床的本質解決臨床問題,尤其是基層醫生。AI技術可以達到輔助問診的效果,醫生可以通過電子病例、DR或者CT影像報告,更清晰地分析報告及其他指標,綜合各種數據對患者進行診斷。”
百度智慧醫療科學家、世界衛生組織數字醫療技術咨詢委員會專家許言午表示,目前我國醫療行業還有很多尚待完善的地方,通過AI技術,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放到基層,能夠更好地服務基層患者。
“通過互聯網,可以緩解部分輕癥和慢性病患者的住院壓力,還可以通過互聯網醫院實現線上復診。”圓心科技集團董事長兼CEO何濤如此表示。
未來將產生更高質量和更精準的醫療服務體系
AI技術與醫療結合的最大價值就是讓每個人都能夠公平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醫療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智慧醫療新興技術的更新迭代,預示著未來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和更精準的診療體系。那么,基于現階段技術的提升,中國醫療健康創新未來十年會是怎樣的發展脈絡呢?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對數字醫療的未來充滿信心:“未來的醫院不會像現在一樣等著病人來。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在研究AI對某些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時,也許能在上游的靶點真正達到早期干預。”
談及AI+醫療的未來,美敦力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顧宇韶表示:“未來我比較看好重癥治療領域和慢性病管理方面。機器人手術平臺已經能夠實現心臟支架植入。也許目前的技術還存在弊端,但第二代第三代,也就是五到十年內一定會看到比較領先的機器人手術平臺。”
此外,顧宇韶還介紹,基于目前全球老齡化的現狀,慢性病管理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比如血液透析,原本患者只能到醫院使用超凈水治療,每周三次,每次四個小時,患者受到的出行限制極大。但未來通過新技術提供的新治療場景,比如住家服務,患者在家中也可以通過技術實時監測。這些未來都是有機會實現的。
基于臨床需求 深挖數字醫療價值
互聯網在中國飛速發展:二十年前電腦還是稀缺資源,二十年后已經可以做到一部手機走天下。AI+醫療也極有可能同樣迎來發展黃金期,那么怎樣利用數據的最大價值將醫療資源發揮到極致?
科大訊飛醫療總裁陶曉東表示,新技術在醫療領域里,要么是為醫生服務,要么通過醫生為患者服務。利用新技術降低整個系統在醫療健康領域的總體投入,能夠提升全民就醫體驗和健康水平。“AI在這里面發揮什么樣的價值?要考慮它在臨床里產生什么樣的價值,在患者就醫過程當中能產生什么樣的價值。”
數坤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馬春娥表示認同:“基于新興技術,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臨床的痛點,要思考怎樣能將價值做好作深。臨床價值不大則很難被商業化。”她進一步對未來AI+醫療的治療場景做出期盼,如果未來能夠實現每張影像片子都是AI輔助出的報告,每個手術都會由AI輔助導航以及輔助手術規劃――如果AI能夠達到這樣深層次的影響力,那么未來醫療服務將會從量變到質變,實現商業化也是自然而然的過程。
技術改革命運,對于醫療行業更是如此。與會者指出,不管是投資于醫療賽道,還是投身于醫療市場,都需要原始觀念和技術的不斷革新,才能順應新時代對于醫療行業的要求,建立起新時代的醫療服務體系,服務更多人群。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