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院長胡豫愈發感到,促進智慧醫療的推廣應用迫在眉睫。
“人民群眾期待更高質量、更為安全、更可持續的智慧醫療服務。”最近,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胡豫建議,政府部門進一步完善智慧醫療頂層設計。
胡豫至今記得,疫情在武漢肆虐時,平時最多只能容納1000人的醫院門診大廳,每天涌進上萬名病人,交叉感染風險大增。
協和醫院于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緊急啟動互聯網醫院,開通線上免費問診、在線處方、線下藥品配送服務,日咨詢量高達1.2萬次。整個疫情期間,共有10萬武漢市民從該院免費獲得網絡問診服務。
彼時,以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為雛形的智慧醫療,在網上開辟“第二戰場”,在抗疫大戰中發揮出“奇兵”作用,“緩解了市民焦慮情緒,助力分流發熱患者,滿足非新冠患者就醫需求。”
“武漢保衛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后,協和醫院先后組織了52場主場視頻會議,受邀參與90場線上交流,與德國、美國、英國、西班牙等52個國家和地區分享、交流戰疫經驗,助力全球抗疫。
胡豫注意到,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迭代升級,正重塑醫療健康產業生態。特別是新冠疫情發生后,互聯網診療優勢凸顯,AI輔助CT診斷研發加速,可穿戴設備廣泛推廣,“智慧醫療迎來了快速發展機遇。”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國已有900余家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協作網覆蓋所有地級市,在線用戶規模2.15億。“整體來看,中國智慧醫療健康產業初具規模,但也面臨水平不高、互聯互通程度較低、法律法規體系有待完善等問題。”
胡豫分析認為,當前,推廣智慧醫療,首先需要完善頂層設計。
比如,將智慧醫療寫入“十四五”衛生與健康規劃。鼓勵云計算、大數據存儲等技術發展,實現電子健康檔案庫、電子病歷庫、全員人口信息庫升級;加快建設區域衛生健康信息平臺、數據共享交換平臺,為健康大數據的形成和利用奠定基礎。加大財政投入,支持高水平醫院牽頭建設區域遠程醫療協作平臺,促進優質資源和數據互聯共享。
同時,進一步拓展覆蓋全生命周期、涵蓋“預防、診療、康養”的智慧醫療服務。結合網格化醫聯體建設,對居民開展持續性健康監護和規范治療;培訓提升老年人醫療健康App使用率。
“此外,法律法規體系有待完善。”胡豫注意到,近年來,政府出臺了《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試行)》等標準,但缺乏法律法規保護和監管個人健康數據和隱私安全,致使醫療健康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頻發,部分設備或網站過度索權、超范圍收集使用個人信息、過度推薦定向醫療廣告等。
他建議,盡快完善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健全多元化監管機制,鼓勵機構自治、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群眾監督相結合,以保障健康大數據安全應用;建立互聯網醫院質控標準和評價管理體系,提高線上醫療服務質量。
“智慧醫療也是醫院發展的重要支撐。”胡豫透露,目前,該院金銀湖院區正打造“5G智慧醫院”,屆時,系統可智能推薦專家供患者看診,預約掛號、智能導診、移動支付通過手機即可完成。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