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大學多學科合作的醫學人工智能創新平臺支持下,由長居國內眼科榜第一名的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與華南地區最大的肝病中心、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共同領銜并聯合多家中外醫療機構,合作研發出全球首個通過眼部影像篩診肝膽疾病的智能技術。一眼看清肝病,將不再是幻想。
這一研究成果1月26日在國際頂級期刊《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柳葉刀·數字醫療》)發表(見下圖)。
作為全球首項通過眼部影像篩診肝膽疾病的技術及評估系統,此項研發工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
來自國際著名醫療機構美國梅奧醫療集團(Mayo Clinic)的大內科主任、肝膽首席專家Vijay Shah 教授就此發表評論稱“這項研究及時且重要,人工智能技術引導了不同學科的合作創新,并產生了新時代的醫療技術”(見上圖)。
能篩查六種常見肝病
“眼睛作為一個體表器官,是全身唯一可以直接觀察到神經組織和動靜脈的‘窗口’,全身很多器官系統的病理變化,都會在眼睛留下‘痕跡’。”擔任項目聯合負責人的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林浩添教授介紹,傳統醫學已經證實,肝膽疾病患者可出現結膜和鞏膜黃染等多種臨床體征,然而由于傳統醫療的局限性,僅有少數患者和嚴重病例的眼部特征改變能被醫生發現,無法進行大規模人群篩查。
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林浩添(圖右)與鐘躍思
“這項研究為我們在肝病篩查和早期發現上打開了一扇窗,為我們深入了解肝癌等疾病提供了新機會。”項目聯合負責人、中山三院肝膽外科鐘躍思副主任醫師介紹,我國肝病患者近4億,約占全球肝病患者總數的三分之一,現有的檢查方法如血檢等有創檢查或者B超、CT、MRI等影像學檢查技術,不足以滿足大規模人群的篩檢需求,因此亟需一項簡單的、非侵入性的診斷測試來篩查肝病患者。
該項目納入來自中山三院肝膽外科、感染科等五個醫療機構的1789名參與者,通過前瞻性采集他們眼表及眼底影像學數據,研究組使用深度學習技術成功地從這些影像數據中提取出肝膽疾病的眼部特征,繼而開發及驗證了14個模型,包括7個裂隙燈模型及7個眼底模型,可分別用于篩查是否患有肝膽疾病及診斷是否患有肝癌、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膽石癥及肝囊腫六大類常見肝膽疾病。
已在智能診斷預測云平臺上運用
研究組采用了可視化技術來明確肝病的影像學相關特征,隨后進行遮蓋試驗及灰度化測試進一步確定了關鍵影像學特征。
此次研究首次驗證除了結膜、鞏膜之外,重病患者的虹膜也會發生異常改變,虹膜顏色和眼底視盤及血管結構包含了關鍵診斷信息。這將有助于專科醫生加深對肝病的認識,推動診療進步。
據項目青年核心骨干、中山眼科中心肖薇博士介紹,這套系統的篩查準確率總體達到70%-80%,其中在重癥肝病如肝癌、肝硬化方面效果良好,準確率可達到90%以上,但目前還不能明確肝癌分期。在癥狀相對較輕的慢性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膽石癥及肝囊腫中,這套系統表現有待提升,篩查敏感度60%-70%。這些篩診模型已成功運用在“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智能診斷預測云平臺”上,可作為大規模快速無創篩診的工具。
林浩添表示,這套系統用于輔助篩查和輔助診斷,不能取代醫生的作用。“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讓普通人也能方便地進行篩查,但現階段只能對專業的眼底照相機拍攝的眼部照片進行篩查。”他表示,下一步將擴大樣本量,增加參與的機構,提高對普通肝病的篩查準確度。
中山大學副校長邰忠智評價,兩支“中山醫”優勢團隊的強強聯合,推動智能技術應用在臨床診療領域,將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以及更多無痛苦、低成本的診療方式。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院長戎利民表示,中山三院素以肝病診療聞名,這次由兩家醫院優勢學科合作結出了碩果。中山三院正在大力建設腦病中心,未來也將在腦病、變態反應、精神心理疾病的診療科研領域與兄弟醫學單位合作,取得更多成果造福患者。
近年來,中山眼科中心已經取得了眼病人工智能診療系列技術突破,此項跨學科的智能技術的成功研發,也開啟了智慧醫療和健康管理的新時代。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黨委書記夏丹表示,中山眼科中心將以解決臨床醫學問題為導向,推出更多科研成果。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