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賦能新發展。“十三五”時期,南川區醫療衛生健康事業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答卷。
依托區域智慧醫療健康服務平臺“一張網”,堅持實施信息化建設“一盤棋”,南川用不斷奔跑的數據,沖破了制約醫療資源均等化服務的瓶頸,打通了醫療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數據即時化疫情防控“把好關”
1月18日上午,南川區水江鎮防控辦工作人員李克勇打開了手機上的“社區線索管理系統”——石茂村有位村民剛從澳門返回南川,關于他的基本信息、返回時間、活動軌跡、核酸檢測結果等,李克勇需要詳細記錄在案。
除了這一重點對象,這天上午,李克勇還核實了23名自主申報的即將返南人員。通過他的“一鍵上報”,南川區防控辦可以第一時間掌握這些返南人員情況。
即將到來的春節返鄉高峰,為各地疫情防控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更精準地掌握返鄉人員活動情況?1月15日,南川區社區線索管理系統正式上線。
這套系統依托于南川區智慧健康平臺這個“總框架”,在其子系統“南川區公眾健康服務平臺”的基礎上,增設了到南/返南自主申報、疫情線索上報等單元,方便群眾進行自主申報,以及村社工作人員進行人員排查。
“我們鎮有1萬多名流動人口,傳統的排查統計申報費時費力。隨著風險區的變化,還會增加重復勞動。現在有了這個線索管理系統,排查面更廣了,信息還更準確了。”李克勇說。
“全區30多個鄉鎮,過去匯總數據一般需要好幾個小時,很多時候還需要催報。現在方便了,一鍵到位。”信息化系統也為南川區防控辦工作人員帶去了極大的便利。
利用信息化建設,服務常態化疫情防控,南川的這一創新舉措再次走在了全市前列。
事實上,以信息化助力疫情防控,南川此前已經有了先行先試。
就在去年4月,南川區衛健委與區教委聯合,開發上線了“學生晨午檢監測系統”。
該系統能夠第一時間將因病請假的學生、教職工進行上報,隨后由每所學校的衛生專職人員進行情況追蹤核實。
1月18日下午,隆化四小校醫黃益欣像往常一樣輕車熟路地點開了這個系統。當天,學校有6個孩子因病請假,他們的體溫、癥狀、醫院檢查結果等,在手機界面上一目了然。
“每天,各班主任都會通過手機APP或者網站在線填報因病缺課的學生情況,我的工作是進行核實,然后確定上傳。”黃益欣介紹,由學校統計的數據會實時上傳到對接的醫院,便于科學研判。
這一方式牢牢守住了學校這一重點場所的“防控關”,得到了市教委的高度肯定,正逐步在全市教育系統推廣。
接下來,南川區衛健委還計劃將“學生晨午檢監測系統”的異常數據與“智慧健康平臺”中的醫療數據實現交互。這意味著通過大數據篩查,一旦發現有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就能夠提供及時預警,真正將疫情防控的關口前移。
“通過信息化提升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在疫情防控、醫療衛生資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等方面的能力,實現了健康服務智能化、衛生服務數字化、預警服務即時化。”南川區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服務智能化脫貧攻堅“助好力”
南川,幅員2602平方公里,轄3個街道31個鄉鎮。
幅員面積廣、居住人口分散等現實,導致這里在過去很長時間里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群眾看病就醫難矛盾突出。
近年來,將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與脫貧攻堅深度結合,南川以信息化的“一張網”將衛生健康服務沉到了“網底”,破解廣大農村地區的就醫難,實現了城鄉就醫的“同頻共享”。
去年,水江鎮村民劉遠連因突發胸痛,來到鎮中心衛生院就診。在看過病人檢查報告后,衛生院醫生程偉點開了手機上的遠程問診APP。很快,南川區人民醫院心內科醫生“接手”了這一病例,在線查閱了病人的過往病史、檢查結果后,給出了轉院行PCI術的建議。
在鎮醫院就可以享受到區醫院的專家治病——因為有了智慧醫療健康服務平臺的互聯互通,這樣的共建共享在南川廣大農村地區得以成為現實。
借助服務平臺這張“網”,南川區所有的公立醫療機構、民營醫院、個體診所實現了公共衛生服務、醫療保險服務、移動支付服務、影像報告圖像、檢驗報告等醫療健康數據在區域內的全面共享。
在此基礎上,南川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院、宏仁醫院作為牽頭醫院,與全區所有基層醫療機構建立起醫療共同體,實現“醫通、財通、人通”。依托醫共體,又建立了遠程診療系統,將遠程診斷、遠程會診、雙向轉診、區域臨檢等分級診療集成到系統中。
如此一來,基層醫生拿不準的病例,可以實時求助上級醫生。數據的迅速往來間,不僅極大提高了治療效率,也提升了基層衛生醫療的服務水平。
同樣是基于信息化的這張網,2018年南川在全市率先自主開發出健康扶貧一站式結算系統。
南川區木涼鎮云都寺村建卡貧困戶胡祥友(化名)就是一站式便利的受益者之一。
因為輕度腦梗,胡祥友在南川區人民醫院進行了住院治療。辦理出院時,通過“一站式結算”,他只繳納了自費的1131.56元,就結清了所有手續。
而此前要完成這些手續,胡祥友除了在醫院結算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大額醫療),還需要到民政部門和保險公司報銷民政救助、扶貧醫療救助和精準脫貧保這幾部分費用。以前跑3個地方,現在一站式搞定——信息化給貧困戶帶來了最直接的便利。
不僅如此。依托信息化的一張大網,南川區建立了建卡貧困戶精準識別系統,建立醫院建檔貧困戶HIS數據庫,通過就醫貧困戶醫保信息與就醫醫療機構貧困戶HLS數據庫進行身份信息比對,識別貧困患者身份信息,實現身份識別全覆蓋,解決了建卡貧困患者就醫報銷最后“一公里”。
此外,南川區還建立了因病致貧返貧預警救助機制,通過信息化篩查、大數據比對反饋因單次費用超過1萬元或自然年累計自付費用超1.5萬元,與屬地政府及鄉鎮衛生院入戶核查后,核實確實影響家庭基本生活的,多部門聯動“一事一議”給予救助,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健康數字化公共衛生“服好務”
除了助力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對更多南川人而言,過去幾年來得益于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賦能,帶來的是更加便捷的醫療服務、更加舒適的就醫體驗,公共衛生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為老百姓帶去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在南川的醫藥衛生領域得到了生動踐行。
據介紹,截至目前,南川區投資2000萬元打造的區域智慧醫療健康服務平臺,已經聚合了包括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在內的26項日常應用,并且集成了全區40家公立醫療機構、12家民營醫院和個體診所(村衛生室),目前已達2000萬余條醫療服務和健康檔案數據,南川因此實現了貫穿區—鄉—村的醫療健康數據互聯互通。
2017年上線的南川區公眾健康服務公眾號,在南川老百姓的生活中已經得到普遍應用。這一公眾號就是基于智慧醫療健康服務平臺開發而來。實名認證后,南川居民不僅可以通過手機一鍵查詢自己的健康檔案、就醫信息,還能實現檢查檢驗結果自動推送、預約公共衛生服務等。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是一種新型基層醫療服務模式。然而,在實踐中這一模式由于缺乏有效監督,往往難免流于形式。借助信息化手段,通過創新開通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手機端APP,南川將這項服務也實現了做細做實。
通過APP,簽約居民和家庭醫生之間可以進行健康咨詢、慢病隨訪、視頻通話等實時互動。更重要的是,借助手機的GPS定位功能,家庭醫生上門與否全部實現“有跡可循”,再加上服務過程中的影像實時傳輸,真正確保了簽約服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以公眾健康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為代表,依托區域智慧醫療健康服務平臺“一張網”,堅持實施信息化建設“一盤棋”,南川呈現出城鄉醫療資源有效互動、公共衛生均衡發展、醫療質量明顯提升的良好局面,在“十三五”時期交出了一份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高質量答卷。
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人曾評價,“南川區通過信息化助推醫改,在促進醫療資源下沉、方便基層群眾看病就醫、加強全行業綜合監管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鏈接》》
“數”說“十三五”衛生健康成就
結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做實醫生巡訪,累計開展醫生巡訪13.748萬人次。
實現運轉困難基層醫療機構虧損扭轉率90%,區內就診率達91.5%、基層診療人次占65.5%。
籌資21.5億元完成人民醫院內科樓、精衛中心、婦兒分院、中醫醫院遷建、宏仁一醫院等建設,區婦幼保健院遷建有序推進,基層醫療機構設施設備全覆蓋完成改造升級,村衛生室100%達到標準化。
國家級住院醫師規培等12個專業基地落戶南川,創成市級重點學科(特色)專科16個、區域重點學科6個。
建立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新生兒救治5個中心,全市唯一孕產婦連續6年零死亡。
獲批重慶唯一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連續6屆被評為無償獻血先進城市,人均期望壽命達77.16歲,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22.13%。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