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29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總站主辦的“中國城市數字經濟論壇·2020”在上海開幕。
在“數字健康——數字‘智惠’健康城市”平行論壇現場,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院長毛穎,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于鳳霞出席,共同就數字醫療、智慧醫療、技術適老化等話題進行討論。安徽科大訊飛醫療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陶曉東博士作為企業代表出席圓桌論壇,分享訊飛醫療人工智能技術在健康醫療領域的創新應用路徑和發展觀點。
與會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一致認為,醫療健康產業的數字化進程正在加速推進,基礎設施也在進一步優化升級,建立權威統一、互聯互通的健康信息服務體系,將真正打通衛生健康行業發展的信息大動脈。同時,要將醫學人工智能核心技術與醫療行業應用緊密融合,以智能化手段提升基層診療能力,改善基層醫療服務質量,為更多的醫務工作者和患者服務,真正實現“智惠”健康城市。
?醫療健康創新要回歸醫療本質
從支持醫生每天作出臨床決定的移動醫療應用和軟件,到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數字技術一直在推動智慧醫療領域升級應用。
毛群安對此深有感觸,疫情期間,人工智能CT閱片、智能測溫、數據采集、機器人采樣回答以及輸送物品等,讓科技走向抗疫一線并發揮了重要作用。
陶曉東博士深信,“所有的醫療健康創新,都要回歸醫療本質,從而更好地解決臨床問題,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或效率。”訊飛醫療作為科技賦能型企業,基于自身在A.I.領域的技術行業優勢,輔助構建基層疫情防線。
陶曉東介紹,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訊飛醫療利用自身技術優勢為湖北醫療體系帶來一系列幫助,比如醫生在紅區寫病歷、記錄患者的狀況,通過語音病歷做到非接觸式診療管理。利用人工智能和智能語音技術,賦能基層公衛流調工作,在武漢地區實現3小時100萬的人群覆蓋,提高人工篩查效率40倍以上。智醫助理把保持更新的新冠肺炎診療指南推送到各個基層醫院終端,在輔助診斷與提醒中幫助提升基層醫生診斷能力,成為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有力的信息技術支撐。
同時,基于對智醫助理輔診能力的擴展,增加了對傳染病的輔助診療。在醫生診療過程中,對可疑病例進行輔助診斷,減少醫生誤診漏診風險。另一方面,開展了基于癥候群的傳染病早期監測預警,實現智能化多點預警,關口前移,對新發未知傳染病及聚集性疫情進行預警。目前,系統已經具備了可以輔助提升基層醫療機構醫生對于傳染病識別、診斷和直報的能力。
“疫情期間,線上醫療、遠程醫療等醫療服務量劇增,在時間和需求上是突然和被迫的,但是人工智能技術所帶來的顛覆則是潛移默化的,是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
?人工智能賦能醫療行業真正“強基層”
疫情常態化下,我們依然面臨醫療資源供給相對不足、醫療體系不完善和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這也為人工智能賦能醫療行業提供更多機會和可能。
“我們堅持認為,在智慧醫療的場景下,人工智能最先發揮作用的地方是基層,讓核心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發揮作用,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向往,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水平,也是訊飛醫療長期奮斗目標和初心。”陶曉東說。
目前,訊飛醫療將人工智能輔助診療技術與門診分診體系相結合,建立智能導醫導診平臺,可為患者提供非急診全面預約和預檢分診服務,系統能夠降低門診掛號錯誤率20%以上,提升了醫療機構便捷化、智能化服務水平。
同時面向區域構建“智聯網平臺”,將患者、醫生、基層醫院、等級醫院等關鍵節點智能化無縫連接,分級診療制度的完善,可引導智診分流,形成協同開展診療活動的智慧醫療網絡,滿足群眾對優質醫學資源可及性和公平性需求,“大病進醫院、小病進社區”讓優勢醫療資源得到充分使用,減少基層醫療資源閑置。
在“互聯網+醫療建設”應用服務的推廣下,促使優質醫療資源的分享變得更加通暢,會使優質醫療資源更加公平、可及。
?A.I.要更多關注賦能老年群體
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群體因為不熟悉智能手機等技術操作,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有些手足無措,存在諸多不便。
陶曉東認為,老年人群體的今天是年輕人群體的明天,無論做任何一項老年化技術產品,都是在為自己的未來去思考謀劃,適老化數字產品也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完善,“適老也是一項系統、宏觀的工程,技術和工具固然重要,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還需要引導更多的人進入服務業,從事老年群體護理行業,真正實現人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倡導全社會形成尊老敬老助老新風尚。”
即將迎來的“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在面對諸多不確定因素背景下,陶曉東預判,在健康數字化、健康個性化、人工智能以及互聯網技術對醫療行業持續賦能下,人工智能技術將實現規模化應用,解決更多剛需問題,人們的就醫體驗會便捷安心,整體的健康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全社會在健康醫療領域總體投入也會更加安全可控”。
來源: 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