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醫療衛生和醫學科技創新資源豐富,醫療服務各項指標在全國名列前茅,服務能力強。但仍存在研究創新發展后勁不足、保障政策不強、運行機制不活、投入與轉化不夠、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結合不緊密、信息匯聚集成度不高且挖掘利用不深等短板和弱項,醫療與研究功能“一條腿長,一條腿不夠長”的問題。
2020年12月30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北京市關于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研究創新功能的實施方案(2020—2022年)》,著力激發衛生健康領域的創新創造活力。
多措并舉
支持部分醫院向研究型醫院轉型
1、三級醫院分類管理改革。加強頂層設計,根據醫療機構所承擔的醫、教、研功能定位和實際發展情況,探索按照臨床型、研究型、教學型和綜合型的分類,對本市三級醫院進行分類管理。引導和支持部分市屬醫院向研究型醫院發展,調整考核方式,建立與之相匹配的科室及人員管理制度和全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研究型醫院是指以臨床創新研究活動為主要功能的醫院,成果豐碩,影響巨大,一般應為三級醫院。
《實施方案》強調,支持在“三城一區”(指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和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研究型醫院,規劃建設首都醫科大學研究型醫院。鼓勵引導現有醫院強化研究創新功能,轉型建設研究型醫院。
2021年啟動建設2所研究型醫院示范建設工作。
利用2-3年時間,在全市建成20-30個示范研究型病房。
可不對研究型病房進行醫院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轉次數、病床使用率以及相關費用指標等考核。
2、職稱制度改革。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探索在條件成熟的醫療衛生機構或重點專科(專業)開展職稱自主評定。在全市醫務人員的高級職稱評定工作中,將藥械疫苗試劑臨床試驗和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科研型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在醫療衛生機構開展技術經紀資格評聘工作,培養發展一批擅長醫藥健康創新技術轉讓管理和交流交易服務的專門人才。
3、加大績效考核激勵力度。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作為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評價的重要內容。在市屬醫院績效評價中,將科技創新相關指標權重由12%增加至15%,2022年增加到20%左右,與醫療功能評價指標同等權重。
推進醫療信息化資源共享
建立北京市互聯網診療服務監管平臺
1、加強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支持醫療衛生機構推進醫療設備、醫院信息系統、醫學影像和通信系統、遠程醫療系統和辦公系統的數字化進程,逐步將病人的診療和健康信息、衛生經濟信息與醫院管理信息等進行有效的整合。升級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管理系統,建設全市統一的臨床研究管理和服務信息系統,建立臨床研究數據平臺。
2、推進電子病歷影像共享。設計北京市健康云,實現電子病歷、檢驗結果、居民健康檔案、處方信息和電子醫學影像共享,以及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其他信息互聯互通。對匯聚的醫療健康信息進行篩選、清洗、安全處理和結構化后,按病種整理成數據集,經脫敏后面向有貢獻的成員單位和創新企業開放。支持國家實驗室建設和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產業發展,同時為提高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和疾病防治水平賦能。
3、鼓勵引導互聯網醫院和智慧醫院建設。通過政府統籌推動,以醫療機構為主體、以企業技術為支撐,建立北京市互聯網診療服務監管平臺,形成“1個互聯網診療服務監管總平臺+N個互聯網醫療子平臺+1個互聯網醫院公共服務平臺”,支持通過互聯網醫院平臺為患者在網上看病買藥用藥提供便利。2021年啟動1所智慧醫院示范建設,發展智慧醫療、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務。
加強創新組織管理
廣泛調動社會力量
1、成立市級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北京市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研究創新功能聯席會議制度,由市政府分管衛生健康工作的副市長擔任召集人,市有關部門、科技部和國家衛生健康委主管司局、國家自然基金委有關部門共同組成,研究推進醫療衛生機構加強研究創新功能的重大問題。
2、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力量。充分發揮首都醫科大學等高校和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等院所力量,支持醫療衛生機構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成立院(系)和跨專業創新團隊,在人才培養、醫學研究、交叉學科建設、管理改革等方面開展高起點、寬領域、多層次的合作,建立更加開放靈活的人員雙聘互聘機制,加快基礎研究成果從實驗室向轉化應用的進程,醫教協同推進醫療衛生機構和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創新能力的共同提升。
3、廣泛調動社會力量。引導社會主體以社會服務機構、社會團體等形式成立北京醫藥科技成果轉化聯盟,鼓勵創業孵化、知識產權、資產評估、檢驗檢測等服務機構積極參與聯盟建設,組織科技對接會、成果推介會,提供轉化全流程的服務和指導,成為緊密聯系醫療衛生機構和醫藥企業科技創新合作的橋梁和紐帶。
4、創辦北京國際醫學大會。自2021年始,創辦北京國際醫學大會暨新技術新藥械新方案博覽會,面向全球建設集學術交流、成果展示、知識產權交易和轉化推介于一體的開放合作、交流交易平臺,作為服貿會的重要板塊,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交往品牌。
來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