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29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總站主辦,國際傳媒港(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北文時代(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中國城市數字經濟論壇·2020”在上海舉辦。在“數字健康——數字‘智惠’健康城市”平行論壇現場, 多位重磅嘉賓共同就如何讓健康醫療進一步云端化,如何能夠讓城市公共衛生運轉更加科學化等諸多話題進行討論。
發揮健康碼和“互聯網+醫療健康”的作用
在這一次新冠疫情防控過程中,通信信息技術的應用是一大亮點,也在疫情防控最后那個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疫情防控期間,許多新技術得到快速引入,并且有非常成功的應用案例。
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表示,5G技術在這一次疫情防控期間,助力搭建高效、便捷的互聯網診療平臺,特別是高清會議系統,并廣泛應用于各類醫療場景中。
除了5G技術,毛群安介紹,人工智能賦能的智慧醫院,在疫情期間快速開發了很多像CT快速診斷系統等;智能測溫已經在很多地方得到廣泛應用;利用人工智能開展的數據采集,還有機器人采樣回答問題以及輸送物品等,這些都減少了人員進出隔離區的麻煩。
毛群安表示,總結疫情期間的信息技術應用,總結我們在“互聯網+醫療健康”多年來的探索實踐,主要經驗首先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支撐常態化疫情防控,重點是繼續發揮好健康碼的作用,盡快實現一碼通行,同時把數據搭載在健康碼上。此外要繼續發揮好“互聯網+醫療健康”的作用,不斷更新新技術的應用,為公眾提供更高效、便捷的線上服務。
充分利用數字紅利 建設“數字人”
數字信息化會否“顛覆”醫療健康行業?已經成為醫療業內外熱議的話題,對于傳統醫療健康行業,數字化究竟是顛覆還是賦能,各方觀點不一。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院長毛穎教授表示,原來有人擔心,將來的數字化替代醫務工作者,大家的飯碗就沒了。但是現在逐漸發現,實際上無可替代。因為在醫療發展過程當中,醫務工作者提供的不是冰冷的數字,提供的是溫情,是醫學的人文精神,這種感覺是數字化無法帶來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不會顛覆,它永遠是醫療就醫習慣當中的輔助。但是毛穎也指出,一定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數字技術,比如AI技術相當于大腦,5G是高速公路、是大動脈,而大數據是血液,如果是把這些數字化的功能充分跟醫療發展融合起來,將來我們會建設成一個有強大的心臟,有聰明的大腦以及健強體魄的“數字人”。今后發展是充分利用數字帶來的紅利,把醫療事業做好。
微醫集團副總裁、北京區域常務副總經理牛冰也認為,數字健康其實是對傳統醫療的賦能,而不是顛覆。例如在抗疫期間,通過在線咨詢、疫情科普、心理幫扶以及遠程會診等方式,有效降低了人群的交叉感染,同時也緩解了一線醫療機構的壓力。從社會經濟發展的配給角度來看,數字平臺、數字健康平臺的打造有效降低了平臺建設的邊際成本。從醫生和患者的角度,通過線上和線下互為補充的醫療方式,滿足了群眾隨時看病問診、咨詢和交流的路徑。
數字化賦能醫療領域各個方面
“整個數字健康已經滲透到醫療行業的各個領域,包括在疫情防控期間,很多線上服務可以在短時間內對咨詢患者進行快速區分,針對不同人群進行就診路徑個性化分配,比傳統就診路徑更短或者更高效”,微醫集團副總裁、北京區域常務副總經理牛冰說,在后疫情時代,隨著群眾對高質量醫療服務需求的擴大,用戶習慣已經被改變,同時醫保、商保的體系也在逐步完善。
牛冰表示,他對數字健康的關鍵詞應該是“數據驅動、高質、高效和普惠”,這一定是后疫情時代,數字健康發展的一個關鍵時代。
科大訊飛副總裁、訊飛醫療總裁陶曉東博士表示,所有醫療的創新,最終一定要體現在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或者效率的提升上。陶曉東還介紹,在防疫過程中,科大訊飛利用自身技術優勢為湖北醫療體系帶來一系列幫助,比如醫生在紅區寫病歷、記錄患者的狀況,通過語音方式,就能做到非接觸。在武漢疫情初期做人員排查時,為降低人員感染風險,科大訊飛通過語音、自動電話隨訪的技術,3個小時隨訪了100萬人。
在平安智慧城市智慧醫療CEO謝震中看來,未來的健康服務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更高階的服務。謝震中說,平安集團在疫情期間基于數字化平臺,迅速為全國各個省市乃至街道、企業的300多個平臺提供服務。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于鳳霞也表示,隨著老齡化的推進,適應老齡化的數字化產品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完善,這個也是各大平臺企業面向未來的重要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