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醫療創新帶來醫改的新機遇,這不僅是醫療行業的機遇,更是各行各業的機遇。醫改這么多年來,我們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事實上我們有很多事情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比如說如何使醫療下沉、如何使醫生的積極性提高、如何使公益性回歸等等。
對于社區醫療如何突破,我有三點思考。第一,既然我們要發展社區,既然要求政府要投入社區,就要將社區的基本醫療機構做好,建成統一規模、統一環境、統一檢查設備的,用麥當勞的理論來說,每到一個麥當勞提供的服務感受都是一致的,但很遺憾,即便在廣州,目前也遠沒有做到這一點。
第二,要提高社區的服務能力,重點是在缺什么補什么,不要再用基本藥物制度之內的舊觀念來指導社區醫療。基本藥物制度已經將病人推向大醫院,在很多社區里沒有藥,醫生下去開了藥沒有,因為是社區,不能開非基本藥物的藥,所以病人走了。就此,我提出了只要兩個資質具備,就可以開展某種特許的技術:一個是醫生的資質準入,另一個是醫療機構的資質準入。如果實現的話,技術的準入不是根據醫院的大小而定,很多適宜技術就可以在小醫院或者社區進行了。
第三,讓醫生成為社會人,這也是我一直的主張。分級診療在廣州推行了一段時間,我們就發現社區的門診量增加了,因為大家認為我在社區報銷可能會多一些,報銷率會多一些,如果這個時候不提高社區的服務能力,一定會使民眾失望,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定要加強。提高社區的服務能力,關鍵就在有沒有醫生。現在的問題是醫生都集中在大醫院了,病人都往大醫院跑了,如果醫生可以流動了,他的流動不會使他的價值下降,那么病人跟著醫生走就可以成為現實。如果,同一個醫生在同一座城市不同的醫療機構它的價值和服務價格不一樣,醫生又怎么流動呢?
剛才說到分級醫療、首診制度、雙向轉診、控制規模、預約服務、網絡醫療、多點執業、取消編制和福利社會化、支付制度,這些都在悄悄使民眾的就醫習慣發生變化,使醫生的執業環境發生變化。支付制度非常重要,現在醫生成為了醫院創收的基本單元,沒有醫生就沒有創收,醫院的服務無從計價。當醫生的獎金或者薪水不與藥品發生聯系時,醫生是不是更高尚了,是不是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務?我曾經有一個比喻,現在我們看一個感冒,150-200元錢。假如說就是150元錢,其中50元錢作為診金,100元錢作為其他,包括藥品,如果節省下來是歸病人的,或者說是歸醫保的,那么是不是我們就可以節省很多錢呢?病人減少了很多無謂的檢查以及減少了很多無謂的藥。
醫生成為社會人之后,就業渠道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以強調高度自由的美國為例,從目前來看大部分醫生是愿意選擇在醫院,而不是獨立開診所。為什么?首先就是因為醫生的價值、服務價格沒有多大的差異,雖然自己開診所收入會多一些,但是面臨行政的成本和風險非常大。醫生在醫院工作有什么好處呢?好處多多,起碼有帶薪假期、生活比較規律,我看完病人就可以走了,還有就是有很好的科研平臺,等等,最重要就是不需要跟保險、財務發生關系。這就是美國醫生社會人的制度狀態。
醫生不流動就是一潭死水,不管是在歐洲還是在美國,醫生都是流動的,關鍵是醫生愿意不愿意流動。中國醫生不是不想流動,而是不能流動,因為他是單位人。其實醫生的流動對大家都有好處。到了醫院,看了誰的牌大、誰的名字在前面,我就找誰。將來病人是跟著醫生走的,醫生可以流動了,那么是不是可以為病人提供更多的便利呢?
現在很多醫院提出病人不走醫生走,我覺得這個觀念不好,起碼不符合經濟觀點。假如現在在某一個鄉下有一個人病了,叫我去,我的成本誰來付呢?如果我在這里守株待兔,凡是有需要的來找我,我服務的病人是不是更多呢?這里又涉及到衛生經濟學,所以越說越多。總之,醫生流動就是整個社會都活了,大家都受益。
對現在醫生流動不起來,責任應該不在政府,而是在醫院、在院長。現在很多院長就說如果醫生流動了,我業務怎么開展?怎么管人?為什么你不想怎么將這些醫生吸引過來?我們的思維要從外向內,如何迎合醫生呢?
我以前管醫院時,有一位可以說是中國最早開展心導管技術的專家,很可惜在某醫院價值沒有得到體現,所以他想離開,結果一走,去其他地方就不值錢了。你說可惜不可惜?在中國醫生的名就是在醫院的牌子之下,很可惜。如果到今天,我相信這個醫生一定會很紅的。
目前中央文件在發展縣級醫院和公立醫院改革中也提出讓縣級醫院以上的設備能夠整合,向社會開放。剛才我也提出了第三方平臺檢驗,能否顛覆過去的診斷方式,我認為診斷方式一定可以顛覆。我是病理出身的,很多都可以規范化、流水線化,能否變成掃描一樣的,理論上是可以的,因為現在還需要醫生的層層把關。當然,不是所有病例都可以這樣,所以有的可以顛覆,有的可能是不能的。(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