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之江實驗室李勁松:醫療大數據共享主要存在三方面阻礙

    之江實驗室李勁松:醫療大數據共享主要存在三方面阻礙

    2020-11-17 資訊 Eli

    之江實驗室李勁松:醫療大數據共享主要存在三方面阻礙-智醫療網

    大數據時代,“高精尖”臨床醫學研究離不開多家醫療機構數據的協同分析和有效利用。信息時報記者近日參加了有問舉辦的云上論壇,了解到目前被利用的臨床數據只占醫療總數據的10-20%,如何挖掘各醫療機構中沉睡的海量數據并深度利用,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臨床實用價值。

    誰阻礙了醫療大數據的分享?

    本次論壇上,之江實驗室網絡健康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學教授李勁松向記者表示,目前來看,醫療大數據共享主要存在三大方面的阻礙:“臨床數據安全及隱私保護十分重要,很多醫療機構是出于數據安全及隱私保護顧慮,不愿意共享;醫療數據共享的獲益機制尚不健全,缺乏患者、醫院以及數據利用方均能有效獲益的分配模式,造成數據共享及利用缺乏源動力;數據共享存在技術壁壘,不同醫療機構信息系統龐雜,臨床數據標準化程度低,如何實現多中心、大規模臨床數據共享面臨技術挑戰。”

    在李勁松看來,解決醫療數據共享這一世界性難題,需要解決包括以上三個問題在內的技術性和政策性障礙。

    目前,醫療大數據仍是藍海,如何才能更好地在行業中推進大數據的應用呢?對此,李勁松則表示,這個既有技術性問題,也有現代醫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理念問題。

    “例如患者到醫院看某種疾病,醫生的各種檢查都是圍繞如何診斷這一疾病開展的,然而這些數據中往往還潛藏著對于其他疾病的診療具有重要意義的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這些被忽視的數據、信息挖掘出來,對一些患者尚未覺察到的疾病進行早期預警與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平衡臨床數據需求和患者隱私

    目前,我們醫療大數據的共享程度很低。“數據共享程度低,一方面是考慮到數據共享有泄露患者隱私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是臨床數據利用過程中,數據擁有方、數據利用方之間利益分配模式不清晰,缺乏驅動力。”李勁松向信息時報記者表示。

    據了解,醫療大數據的使用也對患者的隱私帶來了法律和道德的挑戰。那么,又應該如何平衡臨床數據需求和患者隱私?

    對此,李勁松認為,患者隱私及數據安全是紅線,同時臨床數據利用需求也是客觀存在的,不利用就不能發揮它的價值。“兩者的平衡一方面需要從技術層面解決,做好數據利用過程中安全及隱私保護;另一方面需要保障數據擁有方和利用方的利益,使得雙方都能從數據利用中獲利。”

    如何挖掘沉睡的醫療大數據?

    “醫療大數據的利用是近年來剛剛興起的新技術領域,目前還沒有固定的模式。”李勁松說,可以通過建立高效的數據治理體系、研發數據安全利用技術、提供高效臨床數據有效利用的工具等方式,“喚醒”沉睡的醫療數據,為患者帶來真正的利益。

    另外,李勁松提到,挖掘沉睡的數據,不一定非要共享各個醫院的數據才能進行,在各個醫院內部也存在很多不同臨床科室的數據資源沒有被充分挖掘,當然如果能夠利用更多醫療機構的數據進行挖掘,可能會獲得更優的效果,但是目前實現不同醫療機構的數據共享是非常困難的,還處于科研技術人員研究與探索的階段,特別是如何在不共享患者原始數據的前提下,實現多中心、大規模臨床數據協同分析與挖掘,這也是醫療大數據領域的世界性難題。

    來源:信息時報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