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源于“每日商報”,原標題《醫惠科技:用AI“訓練”醫院大數據》,作者 徐歆婷。
這幾年很火的AI輔助診斷,在實際診療過程中,到底擔任什么樣的角色?
醫惠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醫惠科技”)總經理何國平描繪了其中一個場景——當醫生應用“消化道早癌篩查AI系統”輔助胃鏡檢查時,AI系統會動態采集圖像數據,在電腦屏幕上給出病灶疑似炎癥和早癌提醒,輔助醫生判別;同時采集相關組織用于后續病理診斷,“圈”部位、截圖片、采組織,系列操作一氣呵成。
“借助AI,我們可以輔助醫生完成數百種常見疾病的診斷建議。”對于AI的力量,何國平深信不疑。
這家成立于2009年的信息軟件企業,是國內最早開展單病種人工智能輔助研究,并進行醫療臨床輔助應用實踐的企業之一。
為將AI作用最大化,醫惠科技做了長期的技術積累和數據儲備,如今希望借助AI,為醫生提供更便捷的輔助診療工具,為病患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務。
從信息軟件到AI,醫惠科技這家企業的轉型有跡可循。
在創立醫惠科技之前,何國平發現,醫療領域的傳統信息化軟件公司大多從職能科室所需開發業務軟件,由于缺乏集成整合的規劃,大量碎片化數據尤其是以病人為中心的連貫閉環數據無法應用。
何國平和其團隊意圖破局。
他們以病人為中心,圍繞二維碼腕帶標識,打造了業內首創的移動智能護理系統,既能輔助護士高效、準確地為病人輸液、分發藥物,也能串聯患者在院內的所有服務記錄、構建患者院內服務的數據閉環。
憑著這條細細的腕帶,醫惠科技鋪設了醫療行業的“康莊大道”。
隨后幾年,醫惠科技快速研發出移動門急診輸液管理系統、移動護理管理信息系統、電子病歷系統、信息集成平臺等100余款信息系統軟件,成為醫療行業全域軟件提供和服務商。
他們這套全周期“護航”服務,從預約掛號開始,到醫院后取號、導航診室、分診叫號、檢查檢驗、藥房取藥、住院、手術……整個就醫流程,醫惠科技研發的信息軟件都在背后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而當病人痊愈出院后,醫惠科技還能通過遠程視頻系統,以及智慧床墊、智能鞋等相關智能硬件,隨時采集健康數據并提供院后隨訪服務。
也因經歷了這樣一套流程,醫惠科技在發展中逐漸明晰了自己的核心優勢——第一優化醫院內部的處理流程,第二提升臨床醫護人員和患者的滿意度,更重要的第三點是,為醫院積累數據資產。
通過為醫院建設大數據中心,服務1500多家醫院的信息化建設,醫惠科技構建了醫療大數據的生態體系和知識體系,在數據標準化、數據采集、數據治理、數據建模、數據應用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2015年,醫惠科技迎來了發展的“拐點”。
這一年,通過資本重組,醫惠科技增添了強勁的動能。也是在這一年,擁有強大技術人才庫的醫惠科技開始跨入AI領域,希望借助AI發揮數據價值。
他們選擇的第一位合作伙伴是IBM。在雙方多輪商討后,醫惠科技和合作伙伴率先引入當時國際上少數實現商業化應用的Watson(沃森)腫瘤診斷機器人,并在國內數十家醫療機構落地應用。
“當時,大家都在說人工智能,微軟、谷歌、facebook等國際知名公司也在做相應的開源平臺。借助這些人工智能開源平臺,我們起初以為AI產品化是件簡單的事。”
現在想來,何國平有些感謝自己當初的無畏,畢竟后來真正開始搞研究和產品研發后,他才發現AI落地應用難點重重。
開局便迎來了第一難——建立統一的醫學術語體系。
不同醫生在問診過程中,對同一癥狀常給出不同的表達,比如發燒、低燒、發熱……這幾個詞匯代指的其實是同一病癥,但因表述不同,致使數據無法產生價值。
“只有建立統一的醫學術語體系、對歷史病歷進行統一標化處理,AI才能理解數據的邏輯和內涵。”為解決這個問題,何國平和團隊花了不少工夫,也尋求了國內知名科研院所的幫助。
術語梳理完畢后,梳理知識圖譜、打造數字模型、開發醫療人工智能認知引擎ThinkGo……一項項工程又緊鑼密鼓地依次展開。
“訓練系統是其中最難的一關。”何國平說,一項AI應用要成熟落地,必須基于大量高質量數據的機器學習和持續訓練,AI場景化應用才有可能。
幸運的是,醫惠科技此前多年的技術積累發揮了真正價值。他們將自己的AI系統放在醫院的大數據中心自主訓練,通過算法模型抽取知識。訓練次數越來越多,疾病診斷、疾病治療路徑等模型被不斷優化和驗證。
去年年初,這項花了四年研發、打磨的AI系統終于具備臨床實際應用條件,開始在不同級別的醫院提供落地輔助服務,開始商業化應用,其自主梳理的醫學術語體系還成為國際ISO標準。
當下,雖然AI系統在醫惠科技的業務體系中占比并不算高,但按照何國平的規劃,隨著技術積累和發展,市場會不斷成熟,商業化爆發期也將到來。
何國平介紹,醫惠科技目前在AI方面的應用,包括智能音箱的人機交互、臨床輔助決策、醫學影像及醫學病理輔助診斷等,相關AI應用還在不斷優化和完善。
如今,醫惠科技的AI產品已在逐漸滲透進他們此前服務的1500多家醫院中,其中既包括國內大型醫院的專科診室,也包括很多縣級以下的基層醫院。
從某種程度上看,這對推動國家倡導的分級診療有重要作用。
何國平分析,對于縣級以下的基層醫院來說,大多遇到的是常見病病癥,AI可以發揮很大的優勢,助力疾病篩查、健康管理、輔助診斷等,有效提高基層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和醫療質量。在大醫院,醫生多遇疑難雜癥,這對AI來說目前還是“極限挑戰”。他認為,未來的拓展方向還需要從更精細化、更專業化的單病種入手,開發面向專科專病的AI系統。
為了讓AI應用場景更加豐富,醫惠科技除開發AI軟件之外,最近正在攻克多項與實際落地場景結合的AI配套設備——比如和醫學團隊聯合打造AI聽診器,比如將AI系統與醫惠科技自主研發的智能鞋、智慧床墊相結合,讓AI系統取代人力對這些數據進行自動化處理并提供有效分析報告,為醫生作出病情判斷節約大量時間。
對于醫惠科技,AI的機遇期才剛剛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