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簡稱“STS計劃”)“區域遠程醫療協同影像輔助診斷”項目驗收會在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召開。
自動化所研究員、項目負責人田捷代表項目組匯報了項目進展,相關技術示范與推廣應用情況、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狀況等。專家驗收組組長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閻錫蘊擔任。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自動化所相關負責人等40余人參加會議。
“區域遠程醫療協同影像診斷科技服務網絡”項目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30年實現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提高15%”和“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級診療制度”為目標,構建了包含10萬余例患者數據的多中心、多病種、多模態、多參數的醫療大數據資源平臺,并基于其中的萬余例肺癌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研發了一套腫瘤影像組學定量輔助診斷系統,可以自動實現肺結節病灶分割、海量影像特征提取和肺結節良惡性判斷,對肺結節良惡性判斷的準確率超過了85%。
在STS項目的支持下,項目組與北京協和醫院、華西醫院和廣東省人民醫院等國內頂尖三甲醫院共同開展腫瘤精準診療的合作研發和臨床應用,為結直腸癌淋巴結轉移預測、晚期肺癌患者靶向治療療效預測等臨床疑難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期刊上發表系列學術論文,并與廣東省人民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等合作獲得了兩項“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國家重點專項項目的資助。同時,項目組將輔助診斷系統在全國基層醫院進行了分級推廣使用,特別是廣東珠海、陜西安康和江西南昌的近兩百家基層醫院通過醫聯體模式,統一安裝使用了該軟件,將該軟件應用于日常臨床工作當中。
該軟件不僅提升了基層醫院影像科醫生診療技術和閱片效率,而且能夠為患者提供合理的診療建議,有效緩解“小病大治”造成的醫療資源、患者分配不均、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為分級診療政策的落地提供了有益實踐,惠及了應用推廣地區將近7000萬人口,產生了積極廣泛的社會影響。
驗收專家組認為,項目圍繞醫學影像大數據人工智能輔助分級診療開展,在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方面都取得了系列成果,具有突出的社會意義和應用價值。建議項目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模式、推動轉化,探索新的科技服務模式,同時要推動行業和國家相關標準的制定。
科發局副局長孫命在發言中對項目取得的成果給予肯定,對項目后續工作提出了建議和期待,希望項目組能加強各課題間的交流協作,要突出科學院的學科交叉優勢,同時做好技術創新和應用服務。
科發局局長嚴慶在總結發言中肯定了項目取得的成果。嚴慶指出,STS計劃項目支持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體現科學院的價值導向,對基礎扎實、應用前景突出的項目要進行持續的支持。獲得資助的項目既要做好科技服務工作,又要加強成果的宣傳力度,擴大社會影響,實現社會價值。
來源:中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