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觀點 > 醫療投資的悖論:邊緣創新的規模化挑戰

    醫療投資的悖論:邊緣創新的規模化挑戰

    2018-01-11 觀點 Eli

    醫療投資的悖論:邊緣創新的規模化挑戰-智醫療網

    自從2010年以來,在老齡化和疾病譜轉變造成的支出壓力下,各國的支付方開始了改革,從而引發了服務方和產品方的巨大變革,這也引發了大量資金的投入,認為這是未來新的高速增長點。但是醫療服務是非常特殊的行業,自身所具備的區域性強和可擴展性弱都非常明顯。作為一個緩慢而沉重的行業,醫療服務和相關的產業已經都擁有了主要的市場競爭者,后進入者雖然在技術上可能有一定的優勢,但后發優勢并不明顯,無法在正面與現有模式競爭。為了追求增長速度和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大量的資金投入了邊緣創新,以期通過所謂的破壞式(Disruptive)創新來迂回沖擊現有市場,從而最終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

    但是,邊緣創新忽視了醫療行業自身的特性。在醫療行業,體量和商業模式的確立都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即使是新的模式變革也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完成。且不說原有模式的變革,即使是全新服務模式的發展,其體量的擴張仍需要極長的時間。以遠程醫療這樣的全新領域為例,Teladoc已經是美國發展最快的遠程問診公司,但至今其營收仍然才只有1億多美元,與一家大型醫院動輒數十億美元的營收相比仍然非常微小。

    但是,大量資本在剛進入醫療領域的初期卻為自身投資的項目設定了不切實際的發展目標,也因此給出了過高的估值。但大量項目在市場上的發展卻不及預期,面對這樣的情況,即使再有耐心的投資人也無法承受由此帶來的不確定性。因此,關閉或轉手成為最切實際的選擇,特別是出售給戰略投資人已經是最為理想的退出路徑了。下面以Practice Fusion為例來分析邊緣創新何以在醫療領域發展面臨困境。

    2018年1月,2015年曾經被預測最有可能上市的電子病歷(EMR)公司Practice Fusion被電子病歷巨頭Allscripts以1億美元的現金全資收購。這一出售價格還不到Practice Fusion歷年融資金額1.57億美元的2/3。成立于2005年的Practice Fusion之前曾被市場看好,認為是業務模式已經成熟并能很快上市,JPMorgan曾預測其2018年的營收可以增長到1.81億美元。但事實最終證明該公司的發展模式很難去規模化的快速復制,也無法真正去挑戰由EPIC和Allscripts這樣的巨頭統治的電子病歷市場。

    自從美國平價法案(ACA)通過以來,醫療機構必須安裝電子病歷系統。但電子病歷系統對醫療機構收費不菲,盡管能獲得政府的補貼,很多中小型醫療機構尤其是那些獨立執業的診所依舊不愿在這些系統上進行投資。Practice Fusion在系統銷售的過程中并不順利,前有Epic這樣的巨頭,后有Allscripts這樣的老牌公司。在市場無法打開局面的情況下,Practice Fusion通過Web工具免費向所有醫生,實驗室開放,提供電子病歷系統。雖然向使用者免費,Practice Fusion的主要營收來源于藥廠在電子病歷系統的廣告,以及對藥廠、保險公司和研究機構開放的數據庫。

    由于醫生在問診的整個過程都需要對病人的過往病史有著較為全面的了解,電子病歷系統對醫生做出準確的診斷并開具藥物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電子病歷系統中推送藥品廣告相對有效。一些藥企試圖通過與電子病歷提供商合作,通過電子病歷渠道及時將藥品信息傳遞給醫生,幫助其更有效地作出臨床決定和開處方。

    但是,由于大型醫療機構掌握著主要的客源,而他們更多的追求性能和系統的完善,并不在乎多花錢在電子病歷系統上。因此,Practice Fusion的模式只能針對小型機構,但小機構或獨立執業者的市場份額本身就很小,面臨價值醫療的考核,很多獨立執業的醫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大量醫生不得不放棄獨立執業而去加入到大醫院集團。私人執業的醫生占比從2000年的57%下降到2009年的43%,到2013年更是下降到33%。這意味著Practice Fusion的客群其實是在縮小的,其規模化很容易遇到天花板。

    2016年2月底,Practice Fusion被市場爆出正在尋求買家。這是繼2015年創始人兼CEO被董事會強制出局、裁員1/4和獲得2000萬美元的過橋貸款后,這家昔日的明星公司爆出的最新問題。作為市場的明星,Practice Fusion的發展可謂快速,2015全年的營收同比增長75%至4700萬美元。但與所有的互聯網公司一樣,Practice Fusion的發展是建立在高現金消耗的基礎上的,在2015年四季度裁員前,公司每月的現金消耗高達400萬美元以上,而且公司還在上馬遠程問診這樣的燒錢項目,這進一步加大了對公司資金的消耗,作為硅谷最知名的投資者彼得·蒂爾和投資公司KPCB投資的公司,Practice Fusion不得不作出決定大幅削減成本并爭取獲得外部資金支持。但隨著四季度外部投資環境的變化,獲得新一輪融資已經非常困難,只好轉而進行債權融資。

    當然,Practice Fusion止血的行動是見效的,公司還是保證了繼續運行直到在2018年初被出售,投資者也收回了部分投資,這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至出售前,Practice Fusion只安裝了3萬個門診站點。

    從Practice Fusion的案例可以看出,醫療投資的預期至關重要,而這主要是基于投資者對市場規模的理性預期。醫療服務行業的競爭優勢還是在醫院尤其是大醫院及其渠道,再加上區域性和分散性的特征,地區巨頭壟斷市場的特征非常明顯。因此,醫療市場看似規模巨大,但事實上大體量的玩家早已牢牢掌握了市場。雖然政策對其形成了沖擊,但他們自身的適應能力很強。創業公司的技術和模式雖然新穎,但并不具備壟斷優勢,新公司可以用,行業巨頭也可以使用。當行業所有競爭者都在使用的時候,這樣的技術或者模式對創業公司來說就不具備任何優勢了。

    這一特征在醫療支付領域也是如此,在保險領域的創業公司Oscar Health或Clover Health都無法在短期內將體量做大。因為保險市場的區域性和地區壟斷特性一樣明顯,巨頭積累的長期品牌和渠道優勢在短期內都是小公司無法顛覆的,技術在此無能為力。

    因此,試圖通過邊緣創新就能成為巨頭的預期是不切實際的,雖然這些創業公司也能成長為一個中小型的公司,但不合理的估值推高了市場的想象,也最終將投資人和創業者推向了錯誤的發展路徑。如果能腳踏實地的制定發展規劃,這樣的項目最終還是能獲得合理的發展并最終讓投資人和創業者成功退出的。這是典型的醫療投資預期錯誤。

    來源:LH Views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