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第二屆華夏互聯網+
高血壓峰會”現場,國家“十三五”慢病管理重大專項課題組組長、康康血壓總裁周恒發布了我國首份《
高血壓生物鐘
大數據報告》,引發百余名出席專家的關注與熱議。
國家“十三五”慢病管理重大專項課題組組長、康康血壓總裁周恒
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發現高度一致
2017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被授予了三位研究人體晝夜節律的
遺傳學家,諾貝爾委員會官方新聞稱:他們的工作窺探了生物鐘的秘密,并解釋了其工作原理以及生物鐘對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體的重要性。當生物鐘遭到破壞,健康就會遭到嚴重破壞,我們患上各種疾病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周恒表示通過24小時動態血壓大數據,讓我們更加清晰的了解到人體血壓生物鐘的波動規律,并且與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揭示的人體生物鐘晝夜節律高度一致。基于
大數據的血壓生物鐘對于推動精準化的
高血壓診療、提升
高血壓防治的質量、提高我國高血壓防治水平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
圖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示的人體生物鐘
據記者了解,此次《高血壓生物鐘
大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樣本構成為已確診的高血壓患者,動態血壓報告樣本量數萬份,每份動態血壓數據采樣≥27次,其中白天≥20次,夜間≥7次,以下是報告精華摘要。
大數據揭示血壓晝夜節律波動規律,對于指導患者科學治療意義重大
報告顯示:
收縮壓血壓值在早晨5:00-7:00上升速度較快——從131 mmHg上升到135mmHg。
在傍晚18:00 -19:00之間,達到一天中的最高值,達139 mmHg。
在凌晨1:00-3:00和下午13:00左右分別有一個低谷——可能與我國中老年人群的午休習慣相關,尚待進一步研究。
周恒指出
大數據所揭示的血壓晝夜節律波動規律,對于高血壓患者在合適的時間、服用適合的藥物治療、采取適合的生活方式干預治療意義重大。
圖示:《高血壓生物鐘
大數據報告》揭示的24小時血壓生物鐘
報告揭示“血壓季節節律”波動規律
1月-12月份平均收縮壓統計顯示:6月份的平均收縮壓處于全年的最低值(131.7mmHg),而10月份的平均收縮壓達到全年的最高值(135.8mmHg),這與季節的交替帶來的溫度劇烈變化息息相關。在季節更替時,更加需要高血壓患者及家庭醫生注意血壓波動對健康帶來的影響。
圖示:《高血壓生物鐘
大數據報告》揭示的季節血壓節律
血壓分型維度統計顯示:反杓型血壓平均比例高達36.7%
一天中人的正常血壓呈杓型曲線,白天高晚上低,呈現“雙蜂一谷”的晝夜節律。
報告顯示:全年平均血壓為正常杓型的比例僅占20%左右,反杓型比例卻占高達36.7%。其中6月-9月反杓型占比最高,超過40%,可見目前國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生物鐘是被嚴重破壞的,夜間高血壓嚴重不達標,希望這一現象能夠引起學術界、業界、政府和高血壓患者的高度重視。
60%以上高血壓患者夜間血壓不達標
報告顯示:1月-12月的夜間血壓平均不達標比例高達62.6%,平均達標率僅有37.4%。其中6月、7月夜間血壓不達標比例處于全年最高都在65%以上。
據高血壓領域權威雜志《Journal of Hypertension》報道夜間血壓每增加5%,心血管風險增加20%。在高血壓診治過程中,夜間血壓存在管理盲區或治療方案的不足,夜間高血壓,更需要引起患者、專家的重視。
從循證研究走向循證循效研究的科研時代到來
周恒表示,發布此次
大數據報告希望能夠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康康血壓非常歡迎各位專家在此數據的基礎上發掘出更多可能的成果,例如從患者的區域海拔分布、藥物的療效、靶器官并發癥、四季溫度的變化,以及霧霾環境污染等多方面、多維度地去分析、挖掘更多的生物鐘相關指標、數據的價值,從而達到通過互聯網+設備積攢數據,幫助專家更多、更好地出成果的目的,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互聯網+設備的價值。
同時,康康血壓在現場發布了基于康康國家慢病管理云平臺,為國家級、省市級醫院、醫聯體單位、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的血壓管理駕駛艙,以方便醫護人員更好地做課題研究,做區域化血壓的管理,做醫聯體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