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新醫改背景下,醫聯體成為分級診療落地的推手,被賦予了新時期的重任。但部分地方醫聯體“聯而不通”的狀態,偏離了既定的推進方向,考驗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位于陜西省東南部的安康市中醫醫院(下稱市中醫醫院),在醫聯體基礎上,于2016年建立了“安康市心醫國際遠程醫療平臺”,如齒輪般撬動了醫聯體變革,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描繪該地區遠程醫療的建設,不足為過。
天時
安康市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漢水橫貫東西,山地面積高達92.5%,交通不便,導致經濟發展遲緩,優質醫療服務可及性較弱。基于此,市中醫醫院在2015年2月先行試水,組建了“市中醫醫院醫療聯合體”,開展雙向轉診、坐診查房、技術指導和學科幫建等工作。歷時兩年,成員單位包括縣區醫院、中醫院、鄉鎮(社區)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75家。
但在醫聯體運行過程中,如何實現跨地區、跨機構、跨層級的醫療服務聯動,解決鄉鎮群眾的醫療需求,成為市中醫醫院領導班子思考的問題。據該院外聯部主任桂莉介紹,“安康市山大溝深,偏遠鄉鎮到安康路途遙遠,甚至需要一天的時間,無論是患者到市里就醫,還是醫聯體成員單位到市里參加培訓,都繞不開這一現實問題。”
提出解題思路的,恰恰是中央博士服務團成員、時任陜西省衛計委副主任的馬國林教授。2015年底,馬國林在安康市衛計局掛職任副局長,作為中日友好醫院影像專家的他,促成建立了”政府主導、醫院實施、第三方服務”的安康市心醫國際遠程醫療平臺(下稱遠程醫療平臺)。
被媒體稱為遠程醫療的“安康模式”,還得益于政策“春風”。籌建之初,安康市衛計局專門成立了安康市心醫國際遠程醫療平臺領導小組,由市衛計局分管局長任組長,明確領導小組工作職責;相關部門相繼出臺《關于規范遠程會診服務項目收費價格的通知》、《安康市中醫院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辦法》等系列配套文件。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底安康市將遠程會診服務項目納入新農合補助范圍,明確了遠程會診的價格和補助金額,患者最低只需花費20元,就可享受到國內三級醫院的遠程會診。
地利
前有醫聯體的框架基礎,后有配套政策的及時跟進,但遠程醫療平臺的建設繞不開硬件設備這一基本條件。市中醫醫院在前期調研時發現,雖然縣鄉鎮級別的45家醫院都配備了CR,但基層放射科醫生大多不具備診療資格。以漢陰縣澗池鎮中心衛生院為例,如醫院遇到疑難CR圖像時,常常建議患者帶著相關檢查資料到上一級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為彌補短板,心醫國際為安康市18家二級以上醫院、40余家衛生院部署了遠程醫療設備。“最先推進的是遠程影像,由基層醫院通過遠程系統上傳數字化影像圖片,市中醫醫院進行診斷并對結果進行反饋。”據市中醫醫院遠程辦專職副主任徐康介紹,“影像會診是基層醫院使用遠程醫療平臺時,最常用的功能。”
隨后,該遠程醫療平臺服務進一步延伸,提供由臨床醫師“點對點”的交互式視頻會診,以及影像、病理和心電非交互式會診服務。
對于保障遠程醫療服務質量的制度與機制建設,市中醫醫院也在同時推進。醫院出臺了《安康市中醫醫院遠程服務管理辦法》,成立了心醫遠程醫療平臺領導小組,由院領導擔任辦公室主任,設立由專職人員組建的管理技術團隊。
在此基礎上,市中醫醫院還對平臺內所有醫院實行了“三統一”管理,即統一標識、登記冊和工作制度;建立了遠程醫療高層通報制度,定期通報平臺運行情況及各成員單位的會診數據,使得遠程醫療服務更科學化、規范化。此外,市中醫醫院組建了80余人的遠程醫療專家庫,涵蓋所有臨床科室,并建立遴選機制。
人和
遠程醫療平臺的建設成效顯著,截至今年10月30日,共完成遠程會診6263例,其中交互式會診634例,非交互式會診5213例;對鄉鎮衛生院會診5372例,對市內二級以上醫院會診644例,向上會診248例。實踐證明,遠程醫療醫聯體不僅對建設主體醫院,實現了醫療資源共享,優化病源結構;對基層醫院來說,通過技術幫扶,提升了醫療服務水平,有助于將患者留在基層。
對此,呂河鎮衛生院院長王榮鋒深有體會。“通過平臺開展的遠程教學培訓,對于我們基層醫院的內涵建設幫扶很大,”令王榮鋒印象深刻的還是院感管理培訓,“因為基層醫院缺乏院感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而且現有人員的專業知識結構也不足。”據了解,平臺先后開展了醫療質量、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和院前急救等15場次的遠程培訓和專題講座,6場次遠程手術觀摩及遠程查房,基層參加培訓人員達到2400余人次。
以遠程醫療撬動醫聯體改革,市中醫醫院還意外收獲了提高醫患互信的新路徑。“臨床醫生向我提供了一個案例,食管癌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患者家屬對此不能接受,認為醫生的治療方案有問題,通過遠程醫療平臺,邀請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專家進行會診,結果專家的意見與我們一致,避免出現醫患糾紛,而且患者依從性有所提高。”徐康坦言,與赴北上廣掛號求醫相比,向上遠程醫療會診費600元“其實真的不貴”。
遠程醫療曾被視為解決醫療資源短缺地區,患者就醫困難的有效工具,而安康模式不僅讓患者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享受大城市的優質醫療資源,還激活了區域醫聯體內部活力,重構醫療資源分配。對于未來醫聯體遠程醫療協作網的發展,據桂莉透露,醫院將在云影像運用及專科醫聯體網絡建設上加大力度,把遠程醫療運用到區域康復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醫養中心建設中,切實發揮遠程醫療在推進醫聯體同質化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