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上市公司九安醫療發布未經審計的2017年第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2017年第三季度九安醫療共實現營業收入1.4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6.59%,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為-0.40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7.92%。
關于此次業績的變動,財報中顯示是因為報告期內,九安醫療向移動醫療轉型已經進入攻堅階段,需要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九安醫療繼續圍繞“以可穿戴設備及智能硬件為入口進入移動醫療和健康大數據領域,進而圍繞用戶建立健康生態系統”的戰略,構建軟硬件一體化創新服務模式,前次募投項目也將繼續逐步建設。
早在2010年的財報中,九安醫療就表示,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和全球范圍內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速,家庭保健工程成為各國在國民醫療衛生保障領域內的重要發展方向。現代家庭保健工程樹立了以自我檢測、家庭理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的新觀念,未來人們將習慣于“專業檢測家庭化、個人化和專業理療家庭化”。因此,與之相應的家用醫療健康電子產品的需求將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
據介紹,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個人健康管理,是九安醫療基于主業,探索新的業務模式的積極嘗試。同時,它也明確了自身2011年的第一項重點工作是“科學確定公司未來發展規劃,明晰涉足‘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個人健康管理’領域的發展思路。”
然而九安醫療的路卻并不好走。公開信息顯示,九安醫療從1995年就開始做電子血壓計,以前多專注與將產品賣到成熟的市場,因此該系列產品多適用于iPod touch,iPhone和iPad。iHealth移動互聯血壓計于2012年10月上市,利用已有的產品iHealth BP3適配紅米手機生產出小米智能血壓計。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2014年——2016年興起了健康管理的熱潮,尤其在智能硬件方面,九安醫療、魚躍醫療、樂心醫療等醫療器械廠商都曾按耐不住“摻一腳”:九安醫療2014年iHealth與小米“聯姻”后,開始國內市場的布局;樂心醫療在2014年便發布了首款微信血壓儀,是首批接入微信的智能硬件品牌之一;魚躍醫療2015年投資37健康也加入了戰局。
而今,風潮退去,各個健康管理企業多數已有業務轉型,九安醫療2010年——2016年的年度財報也展示了轉型路上的歷程:
2011年九安醫療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個人健康管理產品——iHealth系列產品從2011年1月開始推向國際市場,獲得多個國際獎項。到年底,已有iHealth血壓計、iHealth體重秤產品在市場銷售,實現了其戰略轉型的較好開端。
2012年,九安醫療iHealth系列產品鏈不斷豐富、渠道不斷擴展,向市場相繼推出了2款移動互聯血壓計、2款移動互聯體重計,該產品也帶頭敲開了國際巨頭的大門,蘋果、百思買、沃爾瑪等國際巨頭均成為九安醫療的客戶。
2013年,頹勢開始顯現。當年九安醫療全年銷售收入突破了4億元,其凈利潤卻是虧損,對此,財報的解釋為:“公司仍然處于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個人健康管理方向轉型初期,研發投入和營銷投入轉化成相應利潤尚需一段時間,因此公司出現了近十幾年來的首次虧損,這是公司轉型之路所付出的代價”,“與ODM/OEM產品相比,公司需要在全球范圍進行營銷推廣自有品牌:iHealth系列產品是新創立的品牌,品牌形象的樹立和維護,公司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新的商業模式的嘗試與探索,也投入相關人力及費用”。
2014年,也是九安醫療開始在國內試水推廣健康管理,具體分為三部分:其一,iHealth沿著移動醫療戰略開拓前進,開發完成了全新的健康管理應用程序、建立中國數據中心,積極推進和醫生的合作;其二,借助小米的力量加大國內市場推廣,歐洲公司集中精力開展法國、德國、英國等歐洲主要國家市場的深度開發和直接合作;其三,其在健康、安防、天氣等領域的提前布局開始收效。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也是i系列產品第一次被獨立納入了財報統計范圍。
2015年的主營業務分析中提及“報告期公司iHealth系列產品毛利率也出現一定下降,主要原因是2014年底公司與小米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后,成為小米公司在移動健康領域的合作伙伴。2015年公司加大了向小米公司的銷售,但給予小米公司的供貨價格略低。隨著公司轉型的深入,ODM/OEM產品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引發各行各業重新洗牌,“互聯網+”模式在2016年成為競爭新常態,這一年,九安醫療宣布公司產品改變了傳統的設計和技術理念,告別單純的硬件,以優化用戶體驗為核心開發個人移動醫療產品,開啟從硬件走向服務的新模式。截至財報發布,iHealth中國用戶測量數據總量突破了2千萬。同年,九安醫療收購了法國公司eDevice,eDevice是國際領先的醫療設備數據信息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長期從事物聯網產品的研發,在網絡通信中具有硬件和軟件優勢。
2017年,九安醫療預計虧損1.30~1.50億元,虧損的主要原因被歸結為“轉型已經進入攻堅階段,需要大量研發投入”。不知道在2015年立下的“到了2018年移動醫療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二”的“小目標”是否能夠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