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有幾個基礎性的因素是我們愿意大力投入的:第一是AI,第二是云計算,第三是大數據。我們會通過互聯網+等方式和各行各業、學界和研究界進行合作。”
在9月8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洞見論壇——-科技·驅動成長”上,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說。他指出,過去把用電量作為衡量一個工業社會發展的指標;未來,用云量也會成為衡量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大數據就更不用說了,一切有云,有AI的地方都必須涉及大數據,這毫無疑問是未來的方向。
在演講中,馬化騰指出,“未來所有企業基本的形態就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處理大數據,這是一個大方向”。對于騰訊而言,更加關注能在AI方面做什么。騰訊最近在醫療方面推出了“騰訊覓影”,可用人工智能處理醫學影像,比如對食道癌進行早期篩查,以及研究肺的切片、乳腺癌,和其他很多需要醫學影像分析的領域。“通過深度算法,相信AI未來在醫療領域還是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馬化騰認為,人工智能還可以運用到金融等領域,機器人,以及日常生活、商業的方方面面,“我覺得這是一個大的趨勢和潮流”。
對于AI的發展,馬化騰表示,人工智能的演化第一步肯定會成為人類的幫手,也是人類研究和解決下一代技術的助手。不過,AI再怎么發展,還是一個戰術性的支持和幫助。“戰略性的、比較復雜的,沒有多次重復的一些規律的一些領域,還是離不開人腦,離不開人的一個判斷。”他稱,騰訊也想積極尋找在細分領域里面能用上AI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的商業機會。
在云計算領域,馬化騰指出,“云化”談了很多年,現在越來越清晰了。過去,很多企業把數據放在自己的內網上,不愿公開放到外網去,但如今則大不相同。他稱,“這跟過去發明了電一樣,不可能不用公共的電網,而在自己的家里搞一個發電廠,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他表示,騰訊希望大量各產業界合作,包括處于前沿的高效科研機構。
馬化騰透露,騰訊在美國有一個特殊的團隊。David Wallerstein擔任高級副總裁,抬頭是CXO(Chief Exploration Officer),即首席探索官。“他現在看的很多的產品和投資方向都不是騰訊目前在做的事情,包括太空探索,衛星公司我們也投資了。”馬化騰稱,騰訊投資的阿拉伯衛星公司,可以用小衛星拍攝近地面的實時或者是準實時的影像照片,也積極投資生物醫藥公司。
大數據這一“未來新石油”更是成為不少領域的關注焦點,不少國家也將大數據上升為國家戰略。2012年,美國出臺了《大數據的研究和發展倡議》,把大數據稱作“未來社會發展的新石油”,提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并投資了2億多美元啟動該計劃。2015年,我國國務院正式發布《國務院關于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要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將大數據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所有未來的科技都和云、AI和大數據是分不開的。“當它們結合的時候,我們就有用武之地了,我們就可以幫上忙了。場景和市場是最重要的,只要你有市場,不管是技術還是人才,包括新的科技,都會跟著你走,這個是我們探討的未來。”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科技越來越融入到各行各業,在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大浪潮里面,“科技是我們所有產業界都必須要去關注的。”馬化騰表示,當今的社會在這一兩年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企業,前五家在短短的一年內成為了以科技,包括以互聯網、信息科技為主的企業。而在過去,前十大企業基本上都是能源和金融巨頭。 “騰訊和阿里巴巴也有幸成為了十大公司之一。十大公司之中有七家是互聯網和科技企業,這可能給大家帶來一個觸動。”
馬化騰在現場還提到,產學研需要有一些創新的生態。他表示,一年前參加了紅杉資本沈南鵬和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發起的Hong Kong X組織,感受到產學研結合應該大有可為。“我們希望依托香港的國際化和高校資源,依托粵港澳大灣區有智能制造、人才和生產基地的大環境,做一些事情。”通過一些學校的基金,鼓勵學生把想法變成一個現實,把一些樣品變成商品,這是個新的趨勢。
此外,他認為AI可以將教育的個性化系統進行提升。“現在教育有很多機會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能夠針對性的針對個人,對不同的教育內容進行反饋,再滾動決定下一步的教育的內容。我覺得這個跡象已經開始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