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基因技術、生物組學、靶向藥物、醫療影像等生物技術融合發展,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正成為生物材料與信息的最好體現。“既要防止過熱炒作,也要防止無所作為”的觀點得到業界普遍認同。畢竟,健康醫療大數據還屬于新學科,真正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整合、提取、標準化,向實效看齊
“從理論上說,大數據的分析更多強調關聯性。通過內部和外部關聯分析產生新的價值,帶來思維的變革,大數據時代強調量化思維,考慮問題強調系統性、整體性,一定要合作才能共贏,開放共享是大數據時代的思維。”上海市兒童醫院院長、上海醫學會互聯網醫療分會主任委員于廣軍指出,目前,大數據挖掘技術難點是整合多源醫療健康數據進行標準化,國內生物統計學相關的專業人才比較少,數據挖掘、數據知識庫建設面臨很多方法論和技術問題。另外還涉及隱私保護、數據公開等問題。
在廈門市衛生計生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孫衛看來,如何有效抽取數據是當前的重中之重。現在數據基本都是“存儲型、非實時、應用難、非智能”的,要轉化為“應用型、實時型、嵌入型、智能型”的數據才能綜合應用。
“提取真正有用的數據,不是一個專業能完成的,必須有綜合團隊長期攻關,數據才能真正利用起來,健康檔案才能智能化。”孫衛表示,這支多技術、多學科的綜合團隊至少需要醫學、信息、數據處理3類人才:醫療專家要細化到學科,“BT+IT”必不可少。BT指數據處理,如數據安全、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IT包括信息應用、軟件系統、統計分析。
“要嚴防‘大數據是個筐什么都能裝’的窘境出現。”于廣軍強調,大數據可以告訴我們是什么,而不能說明為什么。在某種程度上說,對大數據分析結果的偽性有一定難度,需要挖掘大數據背后的原因。
于廣軍也指出,將移動互聯網和可穿戴設備納入醫院大的系統,提高隨訪效率是當前較熱門的探索方向,但醫院和社區的支付是割裂的,需要有連續的制度設計、實用的隨訪服務產品、明確的支付模式作為支撐,才能調動醫院、醫生、護理人員的積極性。
嚴防“金礦”變成潘多拉“魔盒”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的預測,到2020年,人類復制的醫療數據總量將達到40萬億千兆。
“如果1兆可以帶來1元的價值,那么40萬億千兆的數據就有可能帶來4萬億元的價值。健康醫療大數據正受到各方面社會資本的大力追逐。”中國健康醫療大數據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樂斌介紹,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報告,在當前資本漸趨謹慎的背景下,大數據企業無論是融資金額,還是平均融資金額均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其中醫療健康大數據企業更是以30%左右的占比獨占鰲頭。更為重要的是,健康醫療大數據還可以與金融、保險、養老、體育、教育、制造等其他產業不斷融合,衍生出大量新的業態、新的產業,成為全球未來的最大“金礦”。
在吳樂斌看來,健康醫療大數據至少有以下5個方面可以增強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首先,大數據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準確的醫療信息,填平醫患間的“信息鴻溝”。其次,大數據可以更好地匹配醫療供需,幫助化解“看病難”。第三,大數據的共享機制,將大幅減少醫院的重復建設,提高設備利用率,從而大幅降低醫療費用。第四,通過健康醫療大數據,企業可以更快地研發創新藥物、治療方法和智能終端,豐富健康醫療手段。第五,基于健康醫療大數據,商業保險公司可以更加科學地開展保險精算,提供更加符合人民群眾需求的保險產品。
隨著基因技術、靶向藥物、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深度融合,健康醫療數據已經成為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資源。
吳樂斌說,目前針對不同人種的藥物研發已經成為可能。由于飲食、環境和基因等因素,胃癌、肝癌和頭頸部癌等特定癌癥在亞洲發病率較高,一些跨國制藥企業正在投入更多精力針對亞洲人種進行藥物研發。
吳樂斌透露,目前中科院計算所與國內相關研究單位開展的中國數字人建模研究,將為我國防核、防生化、防生物武器等發揮重要作用。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在修訂《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要更加有效地保護和合理利用中國的人類遺傳資源。“新公司也將肩負保障我國健康醫療信息安全的重任。”
關于數據安全,孫衛認為,目前的關鍵問題是要切實執行已有的數據安全標準。“目前國家已經出臺了近200條數據安全標準,嚴格執行保證落地,才有可能。”
對于數據歸屬,于廣軍認為,“只要在法律權限設定內,用于醫療業務相關的操作,都有權力獲得相關的醫療數據,大量的醫療數據只有在進行整合之后,才能體現出價值。但數據的使用要與使用方的權限相適應,權利和義務對等。電子病歷可以說是醫療機構和患者個人所共有。電子病歷的信息不僅有患者個人就診行為產生的客觀結果,同時還有醫生的專業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