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前,還在讀醫學碩士的李天天成立了丁香園,為醫生提供可以在互聯網上討論專業的學術社區。直到 2007 年,丁香園才有了第一位員工;2014年,丁香園獲騰訊投資后,真正開始向C端轉型。從最初的文獻檢索網站到國內最大的醫生社區,丁香園用十七年時間建成了一張網,將醫院、醫生、患者、科研人員、藥企等角色連接在一起。
7月23日,恰逢丁香園17歲生日,在鈦媒體 2017 T-EDGE 科技生活節上,李天天展示了不少可植入設備,這些大多是他出國帶回來的新產品,比如李天天左臂上帶著一枚一元硬幣大小的植入設備“FreeStyle Libre”,細軟的針扎入皮膚不會產生痛感,可以佩戴兩周,用設備一掃便可實時查看自己的血糖數據。
在李天天看來,可穿戴設備采集到的多為生活數據,而無法采集到醫療數據,可植入設備的出現,賦予了患者采集醫療數據的能力,“醫療科技設備帶給患者最大的優勢,是賦予了患者采集數據的能力,這不是未來的科幻產品,未來幾年內會隨著產品滲入家庭。”
李天天曾為埃里克·托普《未來醫療》一書做序,其中寫道“在民主醫療中,不再是‘天賦人權’,而是‘數賦人權’;不再是專家獨大,而是醫患平等;不再是封閉禁錮,而是開放透明;不再是隔離患者,而是解放患者。”
將民主醫療理念落在糖尿病管理上,丁香園正嘗試用一種更人性化的方式,教患者識別糖、測量糖、管理糖,通過微信、血糖儀、電話等方式,在過去18個月里,共服務了14726名患者。“慢性管理是違反人性的事情,違反是我們的人性,違反我們的生活規律,我們會非常糾結,我是反對非常禁錮人性的教條方式。”
以下為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在“鈦媒體 2017 T-EDGE 科技生活節”上的演講全文:
科技醫療給我們帶來什么改變?
我們先看看可穿戴設備,我自己手上戴了兩個,左邊是檢測我每天走了多少步,右邊是檢測我此時此刻的心律,這些設備有一個問題就是采集不到醫療數據,如果我生病了,我每天走了多少步,消耗了多少卡路里,這個對于醫生是沒有治療價值的,醫生要的是血壓、血糖、血脂,這些數據才可以更好的幫助醫生去判斷,比如谷歌下面有一家公司正在研發一款智能血糖檢測設備,只要把設備戴到眼睛里就可以檢測到體內的血糖指數,現在要扎到手指頭上滴出血才可以檢測出。
我手里是普通的iPhone6,手機背面有兩塊電極板,我把手放到這兩塊板上會發生什么現象呢?此時此刻心率比較快,我的心電圖已經出來了,就在我的手機上可以完成,我同事很興奮,說天天你給我試一下,結果一試就出事了,一位同事發現了一個寬大畸形的波,馬上去了醫院。
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很好玩的產品,我們經常要測血常規,現在已經有小盒子,大家可以看到盒子有多小,5種可以檢測5種指標,比如維生素的缺乏、雌激素的變化,我們還可以看到血壓、體溫這些數據。
我手上也拿著些小設備,我把它放到頭上,血壓、心率和血氧都出來了,而且還可以看到我的歷史數據。對醫生來講,特別對于兒童,我們希望聽到他的呼吸,聽到他的聲音,所以聽診器對醫生來講也是非常重要的武器,拿到手里就這么大,它可以檢測到我的呼吸音,檢測完之后通過手機傳給醫生,由醫生來診斷,這樣醫生就可以隨時收集到這些數據,現在的醫生還是這樣的操作方式,用聽診器搜集數據,在不遠的將來醫生將會被這些武裝起來。
我覺得現在的醫療科技產品帶來患者最大的優勢,是賦予了患者采集數據的能力,原來我們要采集一個數據必須要去醫院,這樣會很麻煩,現在在家里就可以采集到,并且通過手機、通過可穿戴設備發給遠方的醫護人員、醫生、營養師,這種醫療科技已經是真實的,不是未來的科幻產品,未來幾年之內隨著產品滲入到家庭中。
家庭需要甜蜜,可甜蜜本身不一定會好,有一種情況就是甜蜜惹的禍——糖尿病。2009年,中國糖尿病患者是9200萬人,三四年之后中國的糖尿病患者已經上升到1.14億人,四年間中國多了2200萬糖尿病患者,相當于每年增加了550萬人,每天增長了1.5萬人,每小時增長628人,每分鐘增長10.5人,當我講完這個演講后中國又多了200個糖尿病患者。
為什么會有這么高的比例?
其實是跟我們生活方式高度相關的,而且除了這些糖尿病患者外,還有約1.5億人處于糖尿病前期,他沒有符合糖尿病的診斷,但是血糖已經出現了異常。在中國13.8億人口中,糖尿病患者或者是血糖不正常的人占到了20%。
今天現場的聽眾年輕人居多,健康比例高一些,在這樣龐大的人群面前,我們社會環境對血糖異常的人是不友善的,我們有各種各樣誘惑的美食,而檢測血糖或注射胰島素本身很痛苦,需要把肚子捏起來注射器扎進去,每天3次,這對很多人是一個挑戰。
而社交媒體、搜索引擎上又蔓延了很多誤導、虛假的信息,醫生跟你說的很多話是非常模糊的,比如很多醫生說多運動、減輕體重、多吃白肉,每天熱量大概是1500—2000大卡,可是你們能聽懂嗎?每天吃1500到2000卡是什么意思?就像我們看菜譜一樣,永遠是鹽少許、花椒少許、料酒少許,當你去聽醫生還是很難明白如何去幫助糖尿病患者。
圖為可植入設備FreeStyle Libre
我們還是回到主題“科技改變生活”,比如無針頭胰島素注射器,采用高壓噴射原理,可以讓胰島素通過高壓噴射進入到你的皮下,每天不用打一兩針了,沒有了恐懼的心理,這種注射可以解決各種憂慮,不用擠出一滴血,它其實就是一根很軟的針,扎到皮膚上沒有任何感覺,可以在皮膚上貼兩個星期,然后可以用設備掃描一下我的血糖就已經出來了。
我每天都有動態收藏我的數據,這是我一天的血糖變化,大家可以看到我一天吃三頓飯產生了3個高峰,凌晨還有一個低血糖時間,那個時候身體的消耗導致我血糖偏低,這不是可穿戴設備,是可植入設備,實時檢測血糖,這就是帶給糖尿病患者最好的體驗。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通過動員丁香園上面的醫生以及我們線下的診所,通過這個設備采集血糖數據傳到我們的平臺上來,幫助患者及時管理和干預,我們發現患者對糖尿病的認識存在誤區,有人覺得糖很簡單,紅糖、冰糖,其實不對,糖在我們的很多主食,我給大家看兩份圖,左邊是飲料,右邊是餅干,你看不到糖字,你看到的是碳水化合物,飲料里碳水化合物就是糖。
右邊是一份餅干,餅干是由很多的固體物質是把糖標出來2.5克,在營養分布上看到這些數字,所以這些是我們每天在攝入的糖,它不是紅糖、白糖、冰糖,而它已經融入到我們生活當中。
我們看餅干食品營養素的分布表非常有意思,很多人買食品的時候不大去看,有些人看了也不一定看得懂,100克餅干營養占全天攝入比例的四分之一,脂肪更厲害,占全天脂肪攝入的5%,吃這種食物不劃算,當你攝入了四分之一能量的時候,你的蛋白質只有14%,太少了。
怎么算才是合適?以后到超市買的時候,用蛋白量直接除24,除下來的結果是大于1或者是1的話就是高蛋白質,如果小于1就是典型的高熱量、低蛋白,吃完不積攢能量,所以這些可以幫助你去認識,我們每天吃糖的狀態是如何存在的。
第二是會測量,我要告訴大家一個非常簡單的工具。我手里拿的是標準碗,你的一個拳頭放進去剛好,這個就是標準碗。
我們每天吃的大米飯最多不要超過這一碗,因為這一碗是4份糖,有些人吃了三四碗糖攝入就會超標,我每天每頓飯只吃半碗,因為我還要吃餅干、飲料、水果,這些水果的糖分也要算在你每份飯里面,含糖量比較高的像這個蘋果,它就是四份糖,吃一個蘋果基本跟吃半碗飯差不多,含糖量少一點的是橘子,咖啡小包裝飲料,你如果連喝三杯這個東西就相當于吃半碗大米飯;
還有飲料,像脈動營養成分含量是4.9克,這個是100毫升,而600毫升就已經到了30克,也相當于半碗大米飯,兩個橘子也是半碗大米飯,今天雖然只吃了三頓飯,可是你已經吃了N多半碗大米飯,這些加起來會讓你的糖攝入超標、碳水化合物超標,要學會測量。
第三學完了測糖我們還要在線下教育患者,推過線下的方式教患者怎么買菜,如何搭配自己的日常飲食。
最后一步就是要管理糖,我每吃一頓都會拍了照片發給后臺,后臺會有營養師給我建議,告訴我每天吃的是不是合理的攝入,我覺得這個才是真正意義的服務,然后還有一個運動的群,我們通過微信進行管理和互動。
我們發現兩個很有意思的結果,隨著互動頻率上升,患者檢測血糖頻率也在上升,檢測血糖頻率上升就是異常血糖比例會下降,降了8個百分點,這個就是最實在的管理效果,我們教患者如何測量糖、管理糖、我們通過微信、血糖儀、電話,過去18個月里,我們一共服務了14726名患者。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有4點心得跟大家分享。
第一要每天學習,我自己接受過系統的培訓,可當我去管理血糖的時候,那些東西我不知道是糖,這個過程是必不可少的;第二要經常提醒自己,告訴我要如何控制好飲食,當我有了這些工具的時候才行;還有就是坦誠溝通,很多人不愿意承認自己的血糖有異常,有個朋友得了糖尿病,跟朋友吃飯的時候打了胰島素,因為他不知道怎么面對朋友,如果用坦誠的態度告訴朋友,我是糖尿病患者,朋友也會對他有所關照。
慢病管理是違反人性的事情,違反是我們的人性,違反我們的生活規律,我們會非常糾結,我是反對非常禁錮人性的教條方式,最后一點偶爾任性一下也無妨,如果你真的關注自己身體的話,你不會讓自己的血糖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