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四部門匯集優勢醫療資源 探索臨床醫改“中國方案”

    四部門匯集優勢醫療資源 探索臨床醫改“中國方案”

    2017-07-25 資訊 Eli

    四部門匯集優勢醫療資源 探索臨床醫改“中國方案”-智醫療網

    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我國在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方面面臨諸多難題。特別是臨床研究領域,我國面臨著布局薄弱、醫學科技成果轉化不暢等瓶頸,臨床醫學這一重要環節的科研創新平臺布局建設更是“幾乎空白”。

    “衛生健康是與廣大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重要民生領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著力點和落腳點,要充分發揮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體責任和使命擔當,凝心聚力解決臨床醫學與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研究脫節,科學研究成果不能很好轉化為臨床醫學應用等難題。”7月22日,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在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工作推進會上表示。

    據悉,本次會議由科技部會同衛生計生委、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四部門共同召開,旨在匯集全國頂尖醫院的優勢資源,探索臨床醫改“中國方案”。

    應用到臨床 讓“研”“產”不再兩張皮

    中國工程院院士胡盛壽有另一個身份,他還是被老百姓譽為“心血管大牛”的中國科學院阜外醫院的院長。據他介紹,我國共有心血管病患者2.9億,每年約370萬人死于心血管病,占總全國死亡人數的42%。

    胡盛壽還向記者提供了另一組數字:2010年至2015年我國在心血管疾病領域發表的被pubmed收錄的論文數量從36149篇增至45927篇。

    但在他看來,以發paper為驅動的研究并不能讓患者收益。“在過去的20年里,我國心血管領域無靶向藥物問世、未出現新的理論突破、臨床轉化率低、‘研產’兩張皮的問題還十分嚴重。”

    2012年開始,阜外醫院承擔了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組建和研究工作。胡盛壽認為,這是以國家重大需求、成果轉化與應用為導向,最終目的是改善民眾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給民眾帶來的負擔。目前,阜外醫院已經聯合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36家醫院組成了心血管疾病協同研究網絡,并匯聚建設了總量達550萬份的大型心血管疾病生物樣本庫。同時,還開展了一系列針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工作人員的培訓基層和指導治療工作,覆蓋了超過30000名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工作人員。

    在醫學創新領域,臨床醫療機構處于醫學科技創新鏈條的核心樞紐位置,臨床醫療機構和臨床醫生是促進新技術、新產品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當前,臨床醫療機構、臨床醫生參與醫藥產品創新的動力機制不強、活力不夠,是我國醫藥產品創新少、轉化慢的一個重要原因。

    針對這一問題,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依托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平臺,聯手博爾誠(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發出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胃癌MG7ELISA檢測試劑盒和RNF180基因甲基化試劑盒,有效地減少了當前廣泛使用的傳統檢測的創傷性,提升了病患檢測依從性,提高了早癌篩查的檢出率。科技部社會發展司司長吳遠彬向記者透露,“十二五”期間,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開展高質量的臨床研究,實現了重大新藥、醫療器械等科技成果專利年均91.3項,較中心成立前環比增長了39%,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醫學科技成果轉化和疾病防控技術的發展。

    編織遠程醫療網破題醫療資源分布不均

    在吳遠彬看來,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建立在做法上改變了過去以“單打獨斗”為主和“臨時性組建團隊”的方式,以醫療機構為主體、以網絡為依托,整體謀劃推進重大疾病協同研究的網絡建設,推進促進中國臨床醫療水平提升的“中國方案”。“按照疾病領域整體布局,32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是由全國最優秀的臨床醫療機構牽頭和各疾病領域的領軍人才領銜,聯合了全國約260個地級市的2100余家各級醫療機構打造形成了9大疾病領域的高水平臨床研究平臺和協同創新網絡。”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所在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是首批13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之一。在鐘南山看來,醫療服務質量不均衡是當前我國衛生與健康服務體系存在的一大“頑疾”。為此,自擔任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以來,鐘南山把建立和推廣全國性咳嗽診治檢查技術作為首要任務。他帶領全國其他核心單位共建了咳嗽實驗室,有針對性地培訓進修人員、普及和推廣實驗室的檢查技術,并要求培訓單位和人員再向各自區域內的基層單位進行輻射,整體覆蓋了20000余人。同時,他還組織了19次全國性網絡在線查房及會診,覆蓋千院萬人。

    據不完全統計,在遠程醫療方面,包括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內的各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已建立了20余個遠程服務平臺,年診療患者數量60000余人次,其中阜外醫院遠程心電服務平臺已與全國1000余家基層醫療機構聯網,能夠及時有效地為基層地區提供心電圖診斷方面專業化、實時性的技術指導和幫助。

    在人才培養方面,各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已組織開展了172項適宜技術和科技成果的基層推廣活動,累計培訓醫務人員31.89萬人次,形成了“肺功能檢查規范化培訓萬里行”、“友誼消化直通車”等系列穩定推廣的品牌行動。通過微信、微博、移動網絡加強在線培訓和科學普及,建立了43個科普推廣平臺,自主設計了15個在線移動培訓APP,最高的基層醫生用量已達2萬名以上。

    此外,針對老少邊窮地區的健康需求,各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已在黔西南州人民醫院、陜西佳縣等5個貧困地區形成了以技術支援、遠程指導、臨床進修等方式對基層醫療服務水平進行提升,破解基層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診療水平差距大等難題,開辟了科技支撐健康扶貧工作的新模式。

    四部委布局臨床醫學研究體系建設初具規模

    據了解,自2012年起,四部委就共同開展了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建設工作。截至目前,已依托在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慢性腎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婦產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老年疾病、口腔疾病等11個疾病領域實力最強、水平最高的國內三甲醫院,先后分三批建設了32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曾益新在講話中指出,經過4年多的探索實踐,多部門密切配合、協同組織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建設,使得我國臨床研究體系建設初具規模,不僅在提升臨床研究能力、加快臨床轉化方面迅速取得實效,也在加速醫藥產品創新、系統性破解醫療服務供給不足的難點問題上展現出重要價值和影響。

    會上,四部委還聯合發布了《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五年(2017-2021年)發展規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管理辦法(2017年修訂)》和《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運行績效評估方案》,為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進一步建設發展、規范管理、科學評價提供了指導依據。

    據悉,四部門接下來還將大力加強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根據疾病防治的實際需求,進一步加強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按不同疾病種類和不同區域的布局建設,并對已建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實施科學、規范管理,建立動態評估調整機制。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