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周飛虎教授:現代重癥醫學與大數據

    周飛虎教授:現代重癥醫學與大數據

    2017-06-21 資訊 Eli

    周飛虎教授:現代重癥醫學與大數據-智醫療網

    2017年6月17日,第6屆中國心臟重癥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盛大開幕。在此次會議上,來自解放軍總醫院重癥醫學科的周飛虎教授以“現代重癥醫學與大數據”為題做了精彩報告。

    周飛虎教授:現代重癥醫學與大數據-智醫療網

    周飛虎教授在會上作報告

    一、ICU發展史

    ICU發展史是一個機械、數據堆積的過程。從最早期ICU中的鐵肺,到現在的ECMO、血液凈化。大數據和信息已經改變了ICU的治療模式,ICU大夫的感受尤為深刻。大數據成為今天的時代性標志,重癥醫學實際上是臨床醫學最早進入大數據時代的學科;從誕生開始,ICU就步入了大數據時代。正如Jean Louis Vincent所說,未來的ICU應該會是整合大數據和智能化的學科。那么大數據能夠指導哪些ICU工作呢?

    二、臨床信息化指導臨床

    ICU的臨床特點(如下表所示)與大數據的四“V”特征吻合。

    周飛虎教授:現代重癥醫學與大數據-智醫療網

    1.為指南制定提供重要依據

    從最近的兩年(2016年至2017年)中,我們確確實實的感受到了大數據在ICU的進展。去年美國危重病醫學會及歐洲危重病醫學會召集了特別小組修訂了目前的全身性感染/感染性休克定義;編委會從近百萬受試者數據中提取了3個與膿毒癥息息相關的指標(呼吸、意識及血壓),具有深刻的臨床意義。Sepsis 3與Sepsis1、2的主要區別就是基于大數據,更具說服力;有利于提高公眾認知度和膿毒癥的迅速早期診斷。

    2.為指南的驗證、修訂及方向提高重要依據

    2016年5月,法國、西班牙、比利時和瑞士的30個急診單元進行了為期4周的前瞻性隊列研究,對疑似感染病人采用SOFA、qSOFA、SIRS標準評估。結果發現,全部住院死亡率為8%,qSOFA<2分的死亡率為3%,而qSOFA≥2分的死亡率為24%。對急診病房疑似感染的患者來說,采用qSOFA評分對于患者住院后的死亡率評估比SIRS或severe sepsis的診斷評估更加準確,研究結果認為在急診病房Sepsis 3是更合適的。

    2017年發表于《JAMA》雜志的大數據研究(n=184875)對患者入ICU 24小時內采用SOFA、qSOFA及SIRS標準評估,結果SOFA評分≥2在住院死亡率的準確性評估上要顯著優于SIRS標準或qSOFA評分。可見大數據在指導指南的制定、修訂和方向上有重要意義。

    3.為臨床治療實施提供依據

    近期的一項研究應用大數據對液體復蘇進行了分析,對機械通氣、沒有機械通氣、使用不同液體進行大數據分析,最終為使用哪種液體、液體輸注時間及方式提供依據。而常規隨機對照試驗受到倫理限制無法對某些治療展開研究。

    4.為臨床質控提供依據

    一項關于住院率、臨床費用的美國研究通過相關專業人士的匯總、分析,包括各種財務執行官、包括臨床醫護共同參與,制定基于大數據信息化的解決方案。用這種方案可以顯著降低平均住院日,降低再住院率,降低花費。

    三、我們能做些什么?

    我國ICU大數據起步較晚,或僅局限于對早期數據的收集,國外的ICU大數據庫(MIMIC數據庫、Philips數據庫)能夠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借鑒。

    首先,對來源于ICU各種紛雜的數據,需通過機器學習、云端分析和計算,聯合臨床相關的干預、治療思路,最終為臨床提供有益思考。把計算機系統內的臨床醫療人員相關知識、咨詢、體會、思考模型整合進去,來做我們的信息化系統。

    基于數字化把臨床的基本數據集成在一起,用集成進行個性化的分析,比如液體容量、感染性休克的治療,用這些把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早期的用信息化集成在一起。用信息化、用大數據實實在在指導我們的臨床。在未來的ICU領域,通過基于信息化和大數據的平臺,來制定相關的預防治療檢查評分系統,通過它把大數據和信息化精準的治療帶到ICU里面來。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治療,也是ICU下一個的治療方向。

    最后做一個小結,臨床信息化肯定可以豐富臨床診療活動。與其在這個過程中泛泛地說大數據好,不如讓它切切實實的落地。未來的ICU可能就是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云監測,從單個ICU病房輻射到一個很遙遠的地方,可以通過遠程、通過大數據共同指導臨床醫療。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