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0日,2017年中國SaaS產業峰會|醫療大數據應用創新論壇召開。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信息中心主任李軍出席并做主題演講。
李軍稱,醫療數據完全滿足大數據的四大特征:
李軍認為,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在其中的價值很大,“ 從醫生花大量時間寫的一大堆病例里面,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還有就是關聯規則分析、機器學習等,“對目前醫院信息化比較完善、電子病例比較健全的情況,這些技術真的去挖掘信息系統中有價值的寶藏。”
泰心醫院是HIMSS 7級醫院。李軍稱,HIMSS 7級并不僅僅意味著電子病例,而是達到健康信息交換的程度,通過這個標準跟各級臨床醫療機構進行數據交換。
通過HIMSS建設,能打造CDSS——臨床決策支持系統,這個系統有幾個層次,最簡單的沖突檢測,第二是糾錯,第三是循證醫學,第四是基于知識的臨床路徑。
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已經建成了知識庫規則引擎的解決方案,“我們組織了各科室的專家進行匯總,總結了一些代表性的規則,但是我們所總結的這些規則和知識非常少。”其中包括:
藥品對檢驗,基于檢驗結果,決定病人是否能用某種藥物,若某一項腎功或者肝功不行,就不能用這個藥,這需要進行知識庫的總結、規則總結。
吃藥后關注患者的某一個指標變化,這需要建立一套知識體系。
劑量和用量,比如單日用量、累積用量,一個病人用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用了。
還有用藥和年齡:到什么年齡可以用;小孩不能用;老人不能用;還有跟體重、嬰幼兒,多大體重用多少量的藥。
藥物與病人的病情、某項檢查和身體狀況的關系。比如你以前放過支架,就不能做核磁了。如果沒有系統的提示或者醫生沒有問到做了,那肯定很危險。
李軍稱,打造HIMSS 7的過程,有一些想法:
但是,同時還有許多不足,“ 知識庫非常匱乏。”“ 知識庫里面的東西太少,所以臨床決策支持僅僅發揮只到1%的作用。”
李軍認為,醫院走過了數字化、信息化、集成化、CDR、電子病例、無紙化、共享和應用,現在應該走向智能化。其中,臨床決策也要走向智能化,對于我們缺乏的臨床知識,通過數據共享,用大數據技術建立知識庫,“現在很多大數據公司更多的只是做大數據,但是做完大數據后想得到什么?可能沒想明白。我覺得知識庫的建立,就可以作為大數據技術研究的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