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藥物經濟學是衛生經濟研究的內容之一,應用經濟學原理和方法可以提高藥物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控制藥品費用的增長,為藥品的市場營銷提供科學依據。
控制藥費
隨著經濟和人口增長,疾病譜改變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醫療高新技術和新藥被廣泛地使用,醫療費用特別是藥品費用的急劇增長日益受到越來越多國家政府的關注。
中國2017年深化醫療改革重點工作中,國家衛生計生委提出9月底前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控制藥品費用,成為解決“看病貴”問題的重點措施。
趙琨認為:“衛生技術評估及藥物經濟學對于提高公共衛生基金效率意義重大,應該成為政策科學制定與調整的決策工具。”
事實上,藥物經濟學基于“藥物價值”的客觀評價方法,在國際成熟市場獲得廣泛應用和認可。
具體表現在,其通過對新藥和已上市同類藥品的經濟學評價研究,結合市場需求關系和國家政策,制藥廠家可以戰略性地確定新藥的價格范圍。另外,藥物經濟學可以為醫保目錄評審、招標采購、價格談判等國家醫改提供工具、方法論和決策依據。
大數據驅動
藥品合理使用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使病人獲得臨床需要的藥物,采用滿足個人需要的劑量,服用適當的期限,并具有最低的成本。”隨著醫療大數據和精準醫療等學科的發展,將大數據驅動的精準醫療轉化為臨床實踐、從而改善衛生決策成為可能。
2016年,《精確衛生經濟學和結果研究支持精準醫療:大數據在創建價值之路上可滿足各種患者的需求》報告首次在《個體化醫療雜志》上發表,提出“精準藥物經濟學”理論。
作為該報告作者之一的輝瑞中國藥物經濟學及結果研究副總監董鵬指出,精準藥物經濟學和結果研究,利用從大數據中提取、推算出的各種干預措施及治療路徑的成本和結果的組合,給患者個體或具體高度特異性的患者群體量身定制適合他們的診療手段和支付水平。其可應用于制定干預政策、衛生技術評估、臨床指南、醫患共同決策、報銷決策等多個場景,通過提供更有效的醫療資源分配方案,幫助實現精準醫療的承諾。
“從根本上講,精準醫療離不開大數據,而精準藥物經濟學及結果研究又是精準醫療的自然補充。雖然大數據使優化診療方案似乎有無限的可能性,但醫療資源卻不是無限的。”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