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級公立醫院全部參與,拓展到所有二級公立醫院和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參與,醫聯體建設浪潮注定一波高過一波。
作為醫聯體建設的關鍵手段,遠程醫療的發展空間也隨之想象無限。
不過,囿于會診中心場地的限制,一直以來遠程醫療會診量都難以取得大突破。
大型三甲醫院每年大多在2000例左右,相對于門診來說,發揮的作用有限。“2012年以前每年約130多例,2012年800多例,2013年1500例,2015年3000例,2016年3500多例,云影像平臺每周200多例……”這是一組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給出的其遠程醫療會診及云影像平臺運行數據。
每年3500多例會診量,即便放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一家邊疆內陸地區地市級三甲醫院,緣何將遠程醫療做到如此體量?
“在遠程醫療平臺基礎上,搭建區域云影像平臺,并開創‘點對點’遠程醫學模式。”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給出答題思路。
規劃:區域云影像平臺+醫聯體
思路有了,接下來就是具體規劃。
“困則思變”,克拉瑪依地處邊疆內陸地區,醫療資源缺乏,常規醫療手段難以滿足地區患者需求。
為緩解地區患者看病壓力,減輕患者負擔,自2012年以來,克拉瑪依市人民政府已投資建設了覆蓋整個克拉瑪依地區所有醫療機構的遠程醫學網絡系統和遠程醫學平臺,以期通過遠程醫療釋放以市中心醫院為代表的優質醫療資源。
但業內人士知道,遠程影像會診業務需要異地傳送大量的影像數據,數據量大,會診效率容易受限于互聯網傳輸帶寬和基層醫院影像系統。而這,依賴于影像平臺的升級和優化。
2016年,滿腦子想著優化系統解決問題的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找到了契合愿望的工具——區域云影像平臺。在原有遠程醫療平臺上,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聯合心醫國際,以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為核心建立克拉瑪依市區域影像中心,提供遠程云影像會診服務,與現有的遠程醫療系統實現對接,打破地域、網絡、不同品牌的PACS系統的限制,實現安全、高效、可靠的遠程影像診斷業務。
至此,遠程醫療會診量提質加速的第一條規劃道路由此打通。
平臺搭建起來了,人員建設也得跟上。克拉瑪依周邊地區縣、市級醫院,最缺的是影像、CT、心電等診斷技術人才,單純靠平臺難以最大效益釋放資源。怎么辦?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再次陷入了困惑。
思考繼續向縱深挺進。搭建區域云影像平臺后,為了幫助周邊地區提高診斷質量,依托該平臺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與下級醫院建立起醫療聯合體,通過云影像技術對基層影像技術人員進行現場培訓、遠程培訓。而這,也正好契合國家醫聯體政策。
不過,提高基層醫院影像診斷技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為此,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把云影像平臺與區域內其他醫院影像系統、病理系統進行對接,基層影像技術人員所做的影像片子自動上傳至云平臺,由市中心醫院副主任以上醫師出診斷、出報告,解決不了的再通過遠程平臺由北京301醫院、中日友好等醫院進行診斷。
截止目前,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區域云影像平臺每周診斷200多例。主要提供兩種服務:一是出具影像診斷報告,二是對基層醫院診斷進行二次復審。
在遠程醫療平臺的支撐下,通過醫聯體的形式對基層醫院進行幫扶,帶動基層醫院的發展。“區域云影像平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院方表示。
創新:創“點對點”遠程醫學模式
不斷探索遠程醫療的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還常常跳出原有的模式去看遠程醫療的發展。
傳統上,遠程會診采取的模式是會診中心對會診中心,受場地限制較大。為提高會診質量和效率,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將會診地點前移至各個臨床科室,在每個科室搭建會診室,創建“點對點”遠程醫學模式,實現遠程醫療向遠程醫學的過渡。
目前,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已有40多個會診室分布在各個臨床科室。“北京301醫院與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專家看完以后,覺得這個模式非常好,是未來遠程醫學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也在學習我們的模式。”來勇臣告訴健康界,受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啟發,國內很多三甲醫院正在嘗試“點對點”遠程醫學模式。
不過,這背后顯然需要一個高效的遠程醫療平臺支撐。據了解,在建設包括區域云影像平臺在內的遠程醫療平臺前,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每次遠程會診前都需要花費近2個小時準備患者相關病歷資料。
平臺建成后,病人的歷史健康檔案都可以通過遠程醫療平臺進行抓取,2分鐘內就可以呈現出病人住院周期內完整的病歷資料,這樣專家就可以完整地了解病人的病情。
事實上,一般而言遠程會診包含遠程診斷、遠程培訓、病例會診、影像會診和心電會診,統稱為遠程會診模式。當遠程會診發展為遠程醫學,意味著可以開展影像病理討論了,相當于臨床上的疑難病癥討論、聯合查房、手術指導,學科建設意味更加明顯、突出。
多年探索,帶來的是對遠程醫學認識的加深。基于多年遠程醫療建設經驗,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得出結論:如果沒有數據以及云影像平臺的支撐,遠程會診的病人資料難以全面獲取,遠程會診難以向遠程醫學模式過渡。
認識不止于此,隨著遠程會診升級為遠程醫學模式,醫院學科建設能力將進一步加強,聚焦學科建設的專科醫聯體建設也將水到渠成。
在平臺的支撐下,2016年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遠程醫療會診量增至3500多例。
保障:政策+第三方
從遠程醫學網絡系統和遠程醫學平臺搭建,到區域云影像平臺建設,再到即將建設的云醫院平臺,克拉瑪依市遠程醫療發展堪稱業界典范。
不過,這并不是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單打獨斗的結果,來勇臣向記者表示,合適的第三方、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模式的創新對遠程醫療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時下,伴隨著醫聯體建設浪潮的興起,遠程醫療探索多點開花。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由于未納入醫保,遠程醫療發展依然如空中樓閣,動力難以為繼。
得醫保者,得遠程醫療。資料顯示,早在1998年,克拉瑪依市就率先在市級層面將遠程醫療服務納入了醫保支付,實現當地群眾、醫保、醫院三方共贏局面。
在政策上,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克拉瑪依市將醫療衛生事業作為“十大民生工程”之重,并于2013年啟動首個國家科技惠民項目——“克拉瑪依市遠程醫學技術示范與推廣”。
落實到第三方承建廠商上,也沒有半點含糊。據悉,克拉瑪依市遠程醫療平臺和區域云影像平臺由心醫國際合作建設,并負責平臺品牌的維護和運行。在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看來,該模式既能解決患者看病難問題,又能實現上下級醫院、第三方的雙贏,值得行業探索。
在遠程醫療建設取得頗豐成績后,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腳步并未停下,而是將目光瞄準了互聯網醫療,并開展云醫院建設。克拉瑪依市中心醫院云醫院預計將在8月份建成,心醫國際正是其中的重要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