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滬數字化遠程疑難“云病理”診斷平臺診斷正確率近100%

    滬數字化遠程疑難“云病理”診斷平臺診斷正確率近100%

    2017-05-10 資訊 Eli

    滬數字化遠程疑難“云病理”診斷平臺診斷正確率近100%-智醫療網

    不久前,浦東康橋居民李女士因胃部不適在市區就診,胃鏡檢查后經活檢由病理科診斷為胃粘膜慢性炎、淋巴組織增生伴細胞異型。由于醫院病理科工作量繁重,至少需2周才能出具最終報告。于是李女士來到復旦—浦東“云病理”會診中心尋求幫助,中心啟動綠色通道,當天下午就完成了酶標檢測,經科室專家會診診斷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同時上傳云端請著名淋巴瘤專家朱雄增教授審核,最終出具了病理診斷。

    上海首個數字化遠程疑難“云病理”診斷平臺2014年底在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建成。兩年多來,復旦品牌的“云病理”已為周邊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近500位病人,提供了術中快速病理診斷及疑難病理會診服務,并在云南、陜西等地建立了分中心,會診疑難病理100多例,診斷正確率接近100%。

      “云平臺”緩解病理診斷資源不足

    “云病理”的美譽,來自信息化技術支撐下的數字化“云病理”切片掃描傳輸調閱系統。在專業醫師的操作下,可將病理切片的光學圖像變為可傳送的數字圖像,并通過遠程接收系統將其傳遞給相關病理專家,病理專家也可將診斷結果第一時間從“云病理”平臺發送給“遠在天邊”的臨床醫生,以減少患者來回奔波之苦。

    有數據顯示,在歐美,1名病理醫生的服務人口是1000人至2000人。而來自中國醫師協會病理科醫師分會的統計顯示,我國現有病理醫生2萬人左右,服務人口比約為1:7000,病理醫生缺口將近10萬人。

    “云病理”依托“互聯網+”技術,整合復旦病理專家庫,以此緩解病理診斷資源的不足。同時,“云病理”還在服務模式上不斷創新:在會診模式上,由單一專家會診轉為多位專家會診,由大病理會診轉為亞專業病理會診;在會診途徑上,由單一的顯微鏡會診轉為手機、電腦、iPAD等多終端、24小時會診。

    更讓患者稱贊的是,以前需要幾周甚至更長時間的疑難病理會診,借助“云病理”平臺,可將診斷時間縮短為一天,甚至30分鐘內就能出具準確的病理診斷報告或咨詢性報告,為臨床醫生和患者帶來極大便利。

      “線上線下”實現遠程精準醫療幫扶

    浦東醫院院長余波介紹說,如今,“云病理”已將優質醫療資源從上海本地,輸送到云南邊遠山區、江西革命老區、陜西“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實現遠程精準醫療幫扶。

    云南患者老王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皮膚鱗癌,后續的治療方案取決于診斷明確的病理報告,可當地醫療條件有限,老王只得在焦慮中等待。好在,通過復旦品牌的“云病理”在當地設立的分中心,老王的切片信息幾分鐘就傳到了專家案頭,專家會診后考慮皮膚附屬器來源良性腫瘤,這讓老王大舒了一口氣。

    陜西某醫院病理科以往在科室質控方面幾乎是空白,自從加入復旦—浦東“云病理”會診中心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浦東醫院病理科從線上和線下對該院病理診斷和技術人員進行了全面指導和培訓,從源頭上規范了標本接收制度和流程。經過指導,該科石蠟切片的優良率和診斷準確率雙雙提高。

    2016年下半年起,“云病理”會診中心為平臺上的所有醫院提供病理基礎知識、臨床病理技術和診斷技能培訓30多次,定期開展線上及線下疑難病理讀片會16次,累計解答問題近50個,保障了各家醫院病理技術及病理診斷質控的標準化和同質化。

    此外,“云病理”通過與區域醫療信息化系統的信息交換,整合了患者的病史信息和檢驗、醫學影像等資料,極大提高了病理醫師的整體醫療理念,為臨床上的精準治療提供了有力支撐。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