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月了。每天,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全科醫學科專家佘毅背著包,來到成都市成華區上班。
從2016年8月開始,他的日常工作地點就從華西醫院,改為成華區雙橋、府青和青龍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和佘毅一起、到社區“駐點”的華西醫生,有7人。4名全科醫師、3名專科醫師,皆是主治醫師以上。
“這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成都市成華區人民政府建立的緊密型醫療聯盟——‘華西-成華城市區域醫療服務聯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門診部雙向轉診辦公室主任劉姿介紹。
在“緊密型醫療聯盟”中,華西醫院不僅為聯盟醫院開展專業培訓,建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助其提高醫療技術水平,而且,華西還把自家員工送到聯盟醫院那兒,全職上班。
拿華西的工資,在社區醫院上班
作為全科醫生,佘毅等4人要分片負責,分別對應成華區內的3家區級醫院和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他們會參與居民健康檔案建立、病人隨訪、病情監測、患者教育等工作。同時,參與社區醫療機構或下屬科室的管理,規范流程操作,完成臨床帶教等。
圖片說明:社區醫師匯報華西帶教成果
專科醫師則從專業角度出發,除了日常坐診、看病,還要負責帶教、科室管理等。
這7人還要維護、運營“華西專家網絡門診”。“針對部分基層拿不準的病,駐點專家可以申請遠程視頻,讓患者和華西院內醫生面對面。遇到處理不了的疾病,還要申請華西綠色轉診通道。”劉姿說。
圖片說明:駐點醫生在微信群中秀“遠程醫療”
在7人基礎上,華西還安排了4名“兼職”巡診專科醫師。每天8小時中有4個小時,或每周5天里有兩天半,在社區醫療機構巡視,負責帶教、醫療質控等。他們分別來自神經內科、營養科、心理衛生中心和實驗醫學科。
據悉,這11名或全職或兼職的駐點醫師,要根據《“華西—成華城市區域醫療服務聯盟”雙考核實施方案》,接受雙重考核。
一方面,華西醫院分管院長和成華區衛計局局長領導雙考核小組,按月考核11人的具體工作量,按季度考核11人和所在區屬基層醫療機構的工作質量,全年結束時還有年終考核。
另一方面,考核結果將作為華西醫院對11人績效管理的考評依據,并給大家發工資。這還將納入成華區衛計局對區屬基層醫療機構的年終綜合考評。這樣一來,既保障了派駐人員的工資待遇,也提高了派駐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半年運營下來,佘毅等人的薪水比在華西工作時,“一點不少”。
鼓勵青年骨干到其他醫院掛職
華西醫院外派骨干的做法,有些年頭了。
2014年,華西開始建設緊密型醫療聯盟。當時就提出,會向聯盟醫院開放“6種資源”,其中包括“幫助建設具有特色的臨床重點專科,委派華西醫院臨床技術骨干掛職擔任聯盟醫院有關專科的副主任”。
在實際運營中,華西的外派“精英”們往往會任職醫院管理層。比如↓
在“華西-成華城市區域醫療服務聯盟”中,外派的主治醫師不光是問診、看病、帶教,也負有重要的管理職能。
目前,有1名全科醫生兼任成華區醫療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主管成華區區級醫院工作。另3名全科醫生在其分管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擔任主任助理。“經過1年的駐點,他們的管理能力會得到大幅提升。”劉姿介紹。
據悉,為了鼓勵更多主治醫師下沉到社區,華西醫院于2016年下發文件,設立“社區專職崗”和“社區巡診崗”。凡申請此崗、到社區就職且表現優異者,醫院在職稱評定方面,會對其傾斜,優先考慮。
同時,考慮到主治醫師在專業上有持續學習、精進的需要,在駐點期間,他們每周有一個固定時間,要回到科室,參與學習、業務討論。
讓“華西文化”融入合作醫院的血液
劉姿認為,“華西-成華城市區域醫療服務聯盟”是緊密型醫療聯盟的升級版。它肩負著多重使命。最直接的,就是讓居民在家門口看到華西專家。其次,華西醫院向成華區開放全科短期進修、實驗室、心電輪訓、學術研討會議等多元化在職在崗培訓項目,通過加速人才隊伍培養,全面提升基層承接分級診療、實施慢病管理的能力。
截至目前,11人專家團已經在成華區開展了30余次、覆蓋千余名社區醫務人員的培訓,內容聚焦在社區常見病、慢性病管理,以及疑難重癥的識別、分級等。
有數據顯示,成華區基層醫療機構2016年診療量達88.2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21.35%。聯盟共計提供門診及入院預約服務120人次,下轉服務253人次,網絡聯合門診服務222人次。“首診在基層、轉診大醫院、康復回社區”分級診療的成華路徑,初步形成。
既然是“緊密型合作”,就必須手拉手、一起走。目前,華西派遣實驗室質控專家組到社區內調研,全面了解基層醫療機構的檢驗儀器設備和試劑等。最終,希望分階段實現聯盟內檢驗結果互認。
“針對同一個標本,質控組會安排人手,同時在華西醫院和社區醫療機構進行測試。如果結果超過可接受范圍,質控組會去探究差異的根源,并給出解決方案。”劉姿介紹,比如,質控組專家曾經發現,有家醫院采用較好的儀器設備,但有部分測試結果與華西結果差異較大。最后發現,是因為試劑供應商無法持續、穩定地提供匹配試劑。質控組專家將相關問題告知該院領導后,并給出了解決建議。
“我們的外派醫生會將華西文化,在不知不覺中,融入聯盟醫院的血液。”劉姿強調。
2016年,成華區一家基層醫院成功搶救了一例心臟驟停患者。“搶救成功后,參與搶救的醫務人員都非常興奮!把華西醫生培訓的知識都用上了,誰都不愿放棄。”劉姿欣喜地說。
基層醫務人員要“有活干”、“多干活”
據悉,“華西-成華城市區域醫療服務聯盟”今年還有一系列舉動,目的是充分調動基層醫務人員積極性,讓他們“有活干”、“多干活”。
比如,今年6月,“華西-成華城市區域醫療服務聯盟”將向社區居民,全面推開糖尿病、高血壓簽約服務包。
華西和社區醫院會根據服務包的列目,按流程分工協作,管理社區內糖尿病、高血壓患者。比如,華西的醫學專家任職“醫療總監”,參與指導日常隨訪,營養科、康復科、心理衛生專家補充特殊需求。成華區基層醫務人員負責日常管理,指導患者如何進行首診、復診和并發癥前期評估。
“互聯網+醫療”也將是聯盟的發展方向。華西醫院與成華區會全面開通網絡聯合門診服務;已經運行的網絡心電管理系統實現了遠程心電閱片和心電會診,引導區內患者在基層首診;通過微信、QQ、電話預約等渠道,搭建門診、住院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年內,華西醫院還會在成華區安裝自助打印機,居民可以在“家門口的醫院”,打印所有在華西檢查的報告。
編后:人的牽絆是醫聯體有效運營的保障
醫療聯合體(以下簡稱醫聯體)無論從名詞、還是從實質看,都非新鮮事物。單純在國家衛計委網站檢索信息,最早于2002年,就有相關表述。
在實際運營中,不少醫聯體屬于“新聞型聯盟”:即只出現在新聞發布會、新聞稿上,但沒有落實為行動。
燕小六以為:說到底還是關鍵位置上沒人,無法保障“執行有力”。
華西醫院在布局醫療聯盟之初,就非常注重“人”的力量:把經過“我”熏陶、認同“我”文化的人,放在“你”的核心管理崗位上,最終三方獲利。
首先,“我”的人有華西人脈,可以調動華西資源,能助“你”發展。
其次,“我”實現了縱向人才流動,疑難重癥能順暢地雙向轉診,“我”的相關產品(培訓、互聯網+、服務包、數據庫)能夠落地。
最后,人往“高”處走,不僅是某專業的“教授”,更是某醫院的院長、書記,格局高了,眼界高了,未來發展更寬廣了。
據悉,從2001年至今,華西醫院已經在全國15個省市,牽手600余家聯盟醫院。這必是一盤很大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