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基本目標之一,分級診療被視為有效改善民眾就醫感受、理順醫療秩序的利器砝碼。分級診療實行一年來已初現成效。
“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這16字目標2015年就出現在國務院《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國家衛計委中國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傅鴻鵬指出,中國醫療改革的總體設計是要形成適應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家庭醫生是完成這一目標的重要基礎性環節,“家庭醫生可實現對患者的初步診療,小病當場治療,大病或疑難雜癥及時上轉”。
目前家庭醫生在全國各地涌現:遼寧超半數農民擁有自己的家庭醫生;陜西西安已有250余萬人簽約家庭醫生。上海市啟動試點“1+1+1”簽約服務組合,居民與一位家庭醫生簽約,選擇一家區級、一家市級醫院就診,若至組合外就診需由家庭醫生轉診,群眾對家庭醫生服務態度與服務效果的滿意度分別達到95.5%和89.1%,位列全市服務性行業首位。
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認為,“分級診療工作‘牽一發而動全身’,其實質是利益格局的調整”。王虎峰表示,將分級診療制度全面推開、構建合理就醫秩序,任重而道遠。
“目前分級轉診在由縣轉市實現明顯分層,但縣域內各級醫療機構的轉診層級劃分不清,加之報銷比例差別不大,導致縣醫院超負荷運轉,住院病床一床難求,縣級醫保、財政壓力很大,”江蘇省大豐市衛計委主任徐向東認為,在運用醫保經濟杠桿的同時,還需制定轉診指導目錄,規范轉診流程。
有專家指出,阻礙分級分段醫療最大的原因是患者對基層醫療機構不信任。據了解,目前全國僅7.8%的村衛生室執業人員有大專及以上學歷,78.8%的鄉村醫生沒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城市社區醫院也難見高水平醫療人才。醫師資質和執業能力的不足,使基層醫生無法有效分診,基層首診功能難以落實。
長遠來看,培養基層造血能力不容忽視。北京市衛計委基層衛生處處長許俊峰建議,宜設置“訂單培養”模式,吸引更多高水平優質醫療人才下沉到社區基層,并在薪酬待遇、職稱晉升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