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來,兒科醫生緊缺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新聞,“事實上,緊缺的不止是兒科醫生,急診醫生同樣緊缺。”政協委員、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醫生馬龍戈說。3月22日,他做客蘭州指點傳媒“兩會微訪談”,從一名醫生的角度剖析了醫生緊缺、群眾看病難的原因及解決之道。
“‘分級診療’已經推行了很多年,從2008年新醫改開始,各項政策都在逐步實行,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馬龍戈稱,近幾年來,政府加大了“分級診療”的發展力度,從去年開始,新增了50種病癥可以下放到縣級醫院和社區醫院就診。按理說,基層醫療機構承擔了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后,大醫院看病難的問題應該得到緩解,可實際情況并不樂觀。
前不久,市民蘇女士家中的老人需要到省腫瘤醫院復查,她早晨第一時間撥打了預約電話,可電話一直占線,15分鐘才終于接通電話,可她只能預約到下午3點鐘復診。
普通復診這樣的“小事”,完全可以在就近的社區醫院完成,可蘇女士為什么要選擇距家較遠的省腫瘤醫院呢?馬委員分析,這主要是因為基層醫院人才匱乏,診療水平難以保證,一些醫生總把普通患者往上級醫院推,還有一些患者寧愿多花錢也要到大醫院治療。正因為這樣,“分級診療”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導致到目前三甲以上醫院的90%的醫療力量依然用于一些常見病的診治。而這幾年實行的萬名醫生下基層,也因為專科醫生到基層醫院后,因為缺乏相應的技術配備、科室配合而難以發揮作用,甚至“不會看病”。
不論是“分級診療”,還是萬名醫生下基層,都未能解決基層醫院人才匱乏,診療水平差的現狀。
在馬委員看來,除了加大投入和基礎建設之外,“分級診療”推行的關鍵還是在于人才培養。
為什么現在人們不愿意當醫生了?馬委員分析,造成目前這種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醫護人員收入過低,勞動強度大,執業安全得不到絕對保障等等。而解決之道,必須從改善目前的人才培養機制做起,“一方面,應該讓在院校學習醫學類專業的學生在實習的時候直接去基層醫院,以鍛煉“全科”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層面也應該有所動作,比如提高醫務工作者的待遇薪酬等,以促進更多的優秀后備人才注入。”同時,針對目前“打醫”、“傷醫”事件頻發的現實,他認為醫患關系的調節還需醫療知識的普及。
總之,解決看病難就必須激活“分級診療”,讓其真正發揮作用,而激活的關鍵就是在有效提高醫護人員的職業自豪感的基礎上,建立更為科學、系統的醫療人才特別是基層醫院所急需的全科人才培養機制。
(來源: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