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觀點 > 分級診療首先要“基層有專家”

    分級診療首先要“基層有專家”

    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關于協調醫療、醫保、醫藥的聯動改革中,2016年一項重要任務是,70%的城市要進行分級診療的試點。據悉,2015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已經在100個城市開展了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今年要擴大到200個城市。

    實行分級診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是毋庸置疑的,其被認為是當前緩解看病難的重要舉措,甚至是緩解看病難的鑰匙。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馬曉偉表示,“這一輪醫改一個最重大的舉措就是分級診療制度的提出。分級診療是對我國醫療資源格局的重新調整,也是對就醫習慣的改變。這項戰略舉措的成功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分級診療實施之日,乃為我國公立醫院改革成功之時。”

    實現分級診療,“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這樣的就醫格局當然是最理想的。但如何保證患者愿意首診去基層,如何暢通雙向轉診、上下聯通的診療體系等,這些卻是多年來一直困擾著整個醫改體系的難題。

    在國內很多地方,分級診療其實早已被提出或正在試點,亦有不少相關措施輔以引導、推行,比如加強社區全科醫生的培養、加強基層社區醫院的投入、提高基層醫保報銷比例等。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的醫療現狀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基層的醫療水平仍然差強人意,老百姓并不十分信任;“醫保杠桿”對人們就醫習慣的引導或約束作用并不明顯,甚至很多人對醫保政策缺乏足夠的了解;不同級別醫療機構各自為政,缺乏信息溝通,存在利益沖突,轉診太麻煩,聯動常脫節。

    無論分級診療試點中存在多少困阻、需要解決多少問題,最基礎、最關鍵的還是要確保讓患者愿意首診在社區。如何確保?首要“基層有專家”。道理其實很簡單明了,就醫、看醫生,關鍵在“醫”。“專家、名醫在哪里,患者就往哪里擠”,這是無可爭辯的現實。所謂的“專家情結”、“名醫情結”,深深根植于國人就醫觀念之中。這其實無可厚非,醫學本就是經驗科學,醫生的診療水平與臨床經驗是成正比的。誰不愛惜自家的性命?患者愿意去大醫院,就是奔著專家、名醫去的;患者不愿意去基層,就是因為基層沒有專家,不放心。相比于專家坐診,醫療環境、診療設備、醫保報銷比例……都可等而次之,甚至直接忽略。

    當前,優秀的醫療人才和衛生資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大的醫療機構。而以現行的體制,專家這種優質醫療資源卻很少、很難能夠“沉到”基層。或是專家不愿意去,收入太少,條件太差;或是專家太忙,想去卻沒時間下去;或是醫院沒有利益,不讓專家去。原因種種,但歸根結底還是在于沒有相應的制度規范和保障,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進行公立醫院改革。去掉醫院的“小心思”,消除專家的顧忌和惰性,建立切實的“專家下基層”推行機制和制度,讓“專家下基層”成為一種長期可持續的新常態。

    哪怕公立醫院改革不能一步到位,進行一些局部的調整卻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不要說,專家不能去基層、光看小病;現實是,專家在大醫院也在看小病。更何況,基層并非只要專家坐診,也會有全科醫生,專家在基層一樣也能看疑難雜癥。鑒于國人醫學常識的普遍缺乏,專家在基層坐診,或許更有利于疾病的早期發現、明確診斷和及時診治,更能夠有效避免疾病的誤診和漏診,更能夠充分體現醫生和醫療的真正價值,更能夠有效提高國人的健康水平。而“基層有專家”,哪怕社區醫院的醫療環境、診療設備差些,相信老百姓也是愿意首診在社區的。如此,看病難問題也能得到有效緩解。

    (來源:人口導報)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