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兩會歷來吸引海內外各界關注,尤其是兩會第二天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官方對過去一年工作總結、對未來一年工作重點規劃進行宣示公告的文本載體。在面對社會經濟增速減慢、社會轉型進入關鍵時期的當下,看看政府在醫療衛生事業領域采取何種政策實現“財政收入增長雖放緩,但該給群眾辦的實事一件也不能少”目標,對于認知醫療衛生事業的改革走向具有重要作用。
(一)“三醫改革”改革聯動政策
協調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這是今年工作報告上在大醫療領域提出的總體目標方向。眾所周知,醫療衛生事業領域的體制改革歷經余年,尤其是醫院體制和醫生管理制度的改革,在過去一年中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然后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改革進展被不少學界實務界認識所質疑(如全國政協代表、知名醫學專家鐘南生在同期的全國政協中即明確表達對醫改成果的不滿意),此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醫療改革的非頂層性和非系統性,即醫療衛生事業領域相互間的系統關聯性使得對于一個具體領域的改革往往由于其他相關制度的約束而推進乏力,如今從醫院、醫生、保險和藥品多個方面進行同時聯動改革,有望可以將醫療事業改革推進到更深層次。
(二)實現全國大病保險全覆蓋和落實統一醫保支付制度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點名了加快推進基本醫保全國聯網和異地就醫結算的落實。眾說周知,在目前的醫保體系中由于醫保費用的分擔機制等因素使得醫保支付制度呈現出地方性的特點,而此種特點在目前醫療資源東西分布不均衡、城鄉分布不均衡和層級分布不均衡的“三不均衡”的情況下進一步加深了“看病難”問題和醫療糾紛問題的產生,在某種程度上對社會經濟的有序穩定發展帶來了影響。而落實統一醫保支付制度及推進全國大病保險全覆蓋,一方面可以實現對“三不均衡”問題的一定程度的破解,促進由于經濟收入差距所帶來的“看病難、看病貴”的解決,實現流動人口的醫療保障難題進而實現社會流動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通過大病保險的全覆蓋可以減少中西部地區群眾因病返貧問題的出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支持意義。
(三)公立醫院繼續改革,社會辦醫鼓勵政策一如既往
公立醫院改革近年來一直受大眾關注,堪稱醫療改革中的核心問題,其中涉及到了公立醫院的醫藥關系、公立醫院的多方投資、公立醫院中醫生的人事薪酬及公立醫院醫生多點執業等問題。在前一段時期的改革中,在多點執業問題上通過多個政策的出臺和制度上的松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醫生的醫療市場流動程度,但是由于制度和社會觀念上的問題,使得多點執業嘗試在不少城市和區域出現了異化,不少多點執業的嘗試并沒有發揮通向最終醫生自由執業手段的功能。解決這種問題的辦法一方面需要繼續推進改革,并在制度上通過通盤考慮實現整體聯動改革,方可解決公立醫院逐利性等問題并尊重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并通過薪酬提高激發其積極性。另一方面,需要在確定公立醫院公立性和基本醫療提供的基礎性前提下,鼓勵社會辦醫,通過民營或外資醫院的建立和公立醫院改革中引入一定民間社會資本等方式,實現對公立醫院改革的更加公益化保障。
(四)回應當下需要,加快培養全科醫生、兒科醫生
建立全科醫生制度是國內醫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環節,亦是落實多點分級診療制度構建的重要人力資源保障,而本次政府報告中延續近幾年的相關重視繼續強調對全科醫生制度的培養,對于匹配其他醫改方面的要求、為下一步進行專科醫生培養制度的嘗試提供了制度基石和經驗基礎。在2015年,由于兒科醫生的缺乏使得作為特定人群的兒童的醫療服務提供出現了嚴重的供給缺口,使得社會上出現了對此問題的強烈關注和討論,尤其是在如何彌補兒科醫生供給缺口問題上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特別回應,展示了政府對于熱點民生問題的及時關注和重視,對于接下來在政府資源、制度保障等方面為解決兒科醫生缺乏問題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據。
除了以上幾點外,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公布的2016年工作重點上對于醫療衛生領域的工作計劃還有很多,譬如降調強調加快健全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則是匹配兩會前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整合調整餐飲服務場所的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和食品經營許可證的決定》中由食藥監機構統一負責的政策措施。
從政策演變角度而言,本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上對醫療衛生領域的相關表示,一方面延續了過去歷年重點關注事項(如醫改問題)的關注和強調,另一方面在最近相關的社會民生熱點問題上作出了立刻反應并提出了具體數據目標(如在70%左右的地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財政補助從人均40元提高到45元)。
當然,正如政府報告中指出的今年國家發展將面臨更多更大困難和更為嚴峻的挑戰,因而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改革亦同樣充滿了挑戰。尤其是在公立醫院改革方向,經過近幾年的試點探索和經驗累積而提出的“三醫改聯動”,需要從更加宏觀的頂層設計角度,通過更加系統化的改革方式推進,如此才可以有效實現改革的順利,避免碎片化改革由于相關體制的制約而成效甚微。
另外,在涉及到具體問題上,要保持相應的理性考慮尋找出問題背后的實質,避免由于對于問題的淺層認識而認為只要通過簡單手段即可實現問題的根源性解決,拿兒科醫生缺口為例,要避免簡單認為通過兒科本科培養的擴大或者單一市場化即可實現問題的根本性解決的對策;又如在社會辦醫問題上,在推進市場化和資本多元化的過程中要避免唯全盤市場化導向,明確“社會辦醫”概念的多元內涵和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會民眾的醫療保障水平等等。而在此過程中,社會各界需要樹立一種兼顧國家、社會和市場的合理觀念,尤其是改革推動者需要更加理性地認識醫療體制與社會環境以及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就醫療改革中的具體問題的解決提出妥當的政策和行動綱領,實現醫療改革目標的最終實現。
(來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