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一眾用戶都為“移動醫療掛號公司是否會被限制掛號政策一拳擊到”操碎了心,輿論一片嘩然。身為國內某規模較大的移動醫療企業高管醫貴人(筆名)說,目前所出臺的文件都直指醫生個人加號行為,并非預約掛號,這正是在落實國家衛生主管部門所提倡的:由醫院加強對號源的統一管理的要求。
醫貴人撰文對推出預約掛號業務的公司進行了盤點,分析總結了目前市面上移動醫療企業的優缺點,以下為文章全文:
第一類:輕問診型公司。醫療資源嚴重失衡已是不爭的事實,很多患者哭訴大醫院金牌科室的號源“一號難求”。有的公司瞅準了這個商機,借助互聯網+的熱潮,推出輕問診型APP,讓醫患在線上咨詢和問診。根據患者病情,醫生可能會給患者私下加號。
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實現了醫患診前在線溝通,缺點是這種不能見面的問診方式存在醫療風險,法律后果由誰承擔?而且醫生個人為患者加號的行為說到底占據了醫院的公共資源,容易成為黃牛滋生的土壤。
第二類:號源池模式公司。采取這種模式的第三方移動醫療公司不需要和醫院信息系統進行對接,只需在醫院系統上搭建一個預約系統或手工表單,號源通過預留方式管理。讓患者在其平臺上提前1周到1個月進行預約,預約是免費的。患者就醫預約到的只是一個就醫資格,通常憑短信或預約紙條等作為就醫憑據,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到醫院掛號窗口繳費,把預約資格換成真正的就診掛號。
該模式的優點是可以讓移動醫療公司快速搶占掛號這個醫院巨大流量的入口,巨大流量的背后就是巨額商業價值;缺點是只停留在預約掛號環節,不能進入到醫院的核心診療環節。
第三類:深度直連模式公司。采取這種模式的移動醫療公司為醫院搭建APP平臺,需要與醫院內部核心信息系統實現對接,包括開通就診卡的綁定、對接醫院內部的支付系統,以及對接門診工作站等。然后借助第三方的APP平臺,醫院可以讓患者進行線上預約掛號、繳費、查詢檢查單等業務,方便患者就醫。并且,在此過程中,號源完全由醫院方管理,不會出現醫生個人加號等情況。
該模式的優點進入醫院的診前、診中、診后各個環節,優化了醫院內部的就醫流程,提高了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讓患者感受到舒適的醫療服務。
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為了和醫院端信息系統對接,第三方移動醫療公司布置網絡、購買網閘、服務器等硬件;還要派駐實施人員進駐醫院進行實施,通常需要1~2個月;而當前市面上所有的移動醫療公司都是免費的,深度直連公司也不例外,持續投入使這些公司面臨很大的經濟壓力。這些因素使它成為一種最苦逼的模式。
誠然,移動醫療各種模式都有其優缺點。但是必須直面的一個核心問題是,移動醫療最核心的仍然是醫療,而醫院是這一過程中又一個核心環節。移動醫療公司只有和醫院緊密連接,才能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成為笑到最后的贏家。
(來源:億邦動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