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日益普及,各行業都在大數據進行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中醫藥行業如何擁抱互聯網、擁抱大數據?12月27日,中醫藥健康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北京宣布成立。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醫藥數據中心主任劉保延表示,希望通過聯盟這個平臺切實推動中醫藥健康大數據的發展,讓“互聯網+中醫藥”,讓“大數據+中醫藥”。
圖為中醫藥健康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啟動儀式
當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長李昱出席并發言。國家衛計委統計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規劃財務司司長蘇鋼強、人事教育司司長盧國慧、中國中醫科學院黨委書記王煉,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黃璐琦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李國杰院士以及聯盟成員單位代表250余人參加了成立大會。
說“中醫不科學”的聲音會越來越小
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大大提振了國內中醫界的信心。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李國杰院士表示,大數據方法的普遍采用使中醫學更加理直氣壯地進入科學殿堂,今后說“中醫好象不科學”的聲音會越來越小。
李國杰說,中醫以臨床實踐為基礎,形成了辯證論治、個體化治療的體系。盡管從生物醫學角度中醫現在還很難回答為什么,但是借助大數據理論和技術方法可以從治病和整體調節人體健康狀態的角度回答是什么東西或者怎么治,“大家知道中醫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積累了大量的大數據,找到了很多重要和疾病的相關性,可能還講不出因果道理,但是豐富中醫的臨床數據如果全部搜集起來是巨大的寶庫。過去中醫一般是小作坊方式,獨個郎中看病,并沒有有意識積累大數據,但未來通過云計算可以把所有的數據記錄下來,實現‘中醫大腦’。在美國,IBM開發的沃森問答系統比人還厲害,得了冠軍,搶答一些很有挑戰性的問題。現在這個系統已經做醫療了,我想將來的‘中醫大腦’做出來,可能會超過他們的系統。”
不過,李國杰也同時提出中醫藥大數據研究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一是既不要輕視也不要迷信大數據的作用。李國杰說,人們的決策是從知識、經驗,甚至靠直覺。基于大數據的決策更多是依賴于機器做的,計算機發現數據相關性很多是偶然的,并沒有實際意義。所以要把人的判斷和計算機結合往往取得最佳效果。另外一點就是思考,信息比數據更重要。信息也好,數據也好,是產生知識的必要,思考才是產生新知識決定性的因素。
二是對“相關性分析”不要盲目樂觀;三是,不要只盯住數據量的規模;四是要匯集盡量多種來源的數據。
此外,李國杰還提醒要特別關注大數據平臺的成本,以及發展大數據發展所需要的新處理模式,“中醫和健康領域的科技人員和信息領域的人員結合起來密切合作,來探索新的大數據的一體機、新的處理模式和新的算法,這樣才能大幅度提高性能和降低成本和能耗。”
聚焦產業技術創新,實現中醫藥信息化
對于中醫藥健康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主要任務,劉保延表示,聯盟由國內外醫療機構、高校與科研機構、企業單位、投資金融機構以及其他社會團體共計101家單位發起成立,以中醫藥發展的信息化需求和互聯網、中醫藥的推動力為基礎,以提升我國中醫藥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實現中醫藥信息化為目標,以信譽契約為保障,形成的聯合創新、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合作共建與共享平臺。
劉保延說,聯盟旨在組織理事單位等圍繞中醫藥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關鍵問題,開展中醫藥大數據技術合作,形成產業技術標準平臺服務,為實現中醫藥創新資源的有效分工與合理銜接,為實施技術轉移,加速科技成果的運用,提升我國中醫藥大數據產業和中醫藥信息化整體競爭力提供支撐;為人才的交融,人員的互動提供交流學習的支撐。
對于聯盟的發展,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黃璐琦院士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加強聯盟機制的建設;二是密切合作,研制并制定中醫藥大數據領域相關的技術標準和平臺;三是不斷創新,促進成果轉化,為行業的發展及民眾提供服務。充分利用挖掘數據技術,挖掘有價值新理論、新知識、新的診療方案,這對中醫藥理念的創新與發展將會起到直接的促進作用;四是加強跨學科的培養,借助各方力量,搭建多學科人才培養的平臺,為中醫藥行業培養急需的多學科及專業人才。
當日,聯盟推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擔任聯盟理事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劉德培、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黃璐琦擔任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
大會還就大數據最新理論技術、人口與健康數據、中醫藥健康服務規劃,以及互聯網+中醫藥和中醫館健康信息云平臺等主題進行了研討。近期,聯盟將重點圍繞中醫藥大數據資源的匯聚平臺和共享機制等方面開展工作。
(來源:新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