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在深圳瑞奧康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奧康晨”)的會議室里,正進行著一場培訓,接受培訓的是來自第三方體檢機構、健康管理以及醫療美容等單位的十多位管理人員,培訓的內容是基于基因檢測技術上“精準”的健康管理。
“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和老百姓對健康的迫切需求,加上美國精準醫學和我國‘健康中國’等戰略的提出,現在正是精準醫療領域進行創業的最好時機。”深圳瑞奧康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楊旭說。
2015年,精準醫療站上世界潮頭,一時間市場風起云涌,醫藥巨頭紛紛搶灘精準醫療。作為我國生命科學的前沿陣地,個人基因測序、精準醫療大數據的普及化也正帶來深圳生命健康產業的大變革,涌現出一批新成立的基因測序、細胞治療的企業,還有一些企業通過收購、成立新公司等方式切入該領域,而深圳市眾循精準醫學研究院和傘友咖啡合作建設的深圳首個精準醫療孵化器也將投入使用。
A.精準醫療孵化器將投用
美國明星安吉利亞·朱莉通過基因檢測對自己患乳腺癌、卵巢癌的可能性進行預測,喬布斯則通過基因檢測對所患的胰腺癌進行了診斷和精準用藥,確診后存活了8年,遠高于一般確診后平均只有9個月的生存期。這正體現了“精準醫療”的基礎——基因診斷技術的三大應用:疾病風險預測、疾病診斷和疾病精準治療。
2015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演講中談到“人類基因組計劃”所取得的成果,并宣布了新的項目——精準醫療計劃。一時間,“精準醫療”成為覆蓋全球的熱門話題,并引得生命健康產業市場風起云涌。
3月11日,科技部召開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提出了中國精準醫療計劃,到2030年前,我國將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11月30日,國家衛計委也表示,中國版“精準醫療計劃”正在制定,并將啟動。可以預見的是,精準醫療將推動整個生物健康產業的發展。
精準醫療又稱個性化醫療,是生物信息科學與先進醫療技術交叉應用而發展起來的新型醫療模式,即以個人基因組信息為基礎確定治療方針,本質上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等醫學前沿技術,對于大樣本人群與特定疾病類型進行生物標記物的分析與鑒定、驗證與應用,從而精確尋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并對一種疾病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精確分類,最終實現對于疾病和特定患者進行個性化精準治療的目的,以期達到治療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與傳統醫療相比,精準醫療具有針對性、高效性及預防性等特征,有望開啟醫療新時代。
據深圳市眾循精準醫學研究院院長、羅湖醫院集團副院長吳松介紹,精準醫療包括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兩部分,精準診斷即以基因檢測為核心的分子診斷技術,在精準診斷之后還需要“精準治療”,主要是靶向治療,包括分子靶向藥物、抗體藥物、細胞免疫治療、干細胞治療等。精準醫療應用廣泛,特別是在遺傳病、復雜性疾病、腫瘤的治療、藥物基因組學研究等領域。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精準醫療市場規模已經突破600億美元,其中精準診斷領域在100億美元左右,精準治療領域在500億美元左右。今后5年,全球精準醫療市場規模還將以每年15%的速率增長,而國內增速超過20%。龐大的市場也引發了醫療機構、企業和資本市場對于精準醫療的強烈關注。
今年6月23日,深圳市首個精準醫學研究院——深圳市眾循精準醫學研究院在羅湖醫院成立,這是一個擁有精準醫學門診、病房、精準醫學研究院、精準醫學健康產業創客孵化器四位一體的產學研中心。同時,還有5個涉及基因診斷和細胞治療領域的創客團隊簽約成為精準醫學研究院和創客基地的成員,這5個團隊的研究涉及衰老、婦女遺傳病、腫瘤生物信息、腸道菌群和自病癥等方面。
吳松說:“這些研究團隊與研究院是非契約性的合作關系,我們的創客基地類似于孵化器,給團隊提供融資幫助、科研服務、臨床醫生和臨床研究平臺等。”據悉,這也是深圳醫療機構首次大規模布局精準醫學的臨床應用和產業轉化。“基因檢測和免疫細胞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多。”吳松說。
截至目前,除了產前篩查外,用于疾病風險預測、診斷和精準治療的基因檢測,羅湖人民醫院每個月要做800多例,而免疫細胞治療也已經治療了2000多例患者。隨著技術的進步,老百姓的需求會越來越多,精準醫療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大。
臨床應用需求的增多,也加快了深圳精準醫療臨床與產業結合的進程,更為產業轉化提供了機遇。吳松向記者透露,羅湖區已經把精準醫療等生命健康產業的發展納入該區“十三五”規劃,將大力加快臨床和生命健康產業的結合。
由深圳市眾循精準醫學研究院和傘友咖啡合作運營的深圳首個精準醫療孵化器已經獲批,不久將投入使用。“我們會篩選一些可以支持的創客團隊入駐孵化器,提供臨床資源,幫助找融資、找臨床試驗等,幫助加快精準醫療研究成果的產業轉化。”吳松表示,計劃在基因檢測產業和細胞產業領域孵化出1—2家公司。
B.基因檢測市場先行
隨著精準醫療概念的提出、國家政策的相繼出臺,基因測序、細胞治療等行業也迎來發展機遇。其中,基因測序的發展進入蓬勃發展時期,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收購、成立新公司等方式切入該領域,一些新成立的基因檢測公司也紛紛出現。
瑞奧康晨就是今年剛加入基因檢測領域的新生力量之一,其創始人楊旭曾是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有7年生命健康和基因檢測行業的從業經驗。今年5月,楊旭帶著其團隊從華大辭職,創辦了瑞奧康晨,其主要業務也是基因測序。
楊旭說,隨著以高通量為代表的生物技術的進步,以及老百姓對健康需求的日益增多,加上美國精準醫學和我國“健康中國”等戰略的提出,現在正是精準醫療領域進行創業的最好時機。也正是在這個大好形勢下,他選擇了離開華大基因進行創業。
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是精準醫療的兩大方向,然而,由于團隊力量和技術的薄弱,瑞奧康晨并沒有從“精準診斷”直接切入精準醫療領域,而是先從“精準管理”入手。
“在目前階段做未病的精準管理是很好的切入點,臨床這塊是針對已經發病的人群,對產品的靈敏性和特異性要求會更高一些,那也是一個更清晰的市場。”楊旭說,在公司初創階段,雖然有基因檢測技術,但是缺乏第三段的醫學檢驗平臺和實驗室,還不能直接做臨床。
不過,精準的健康管理也正是亞健康人群疾病風險的預測和評估,通過基因檢測了解每個人的健康遺傳信息,制定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降低去醫院的幾率。
楊旭告訴記者,目前該公司做的就是貫穿整個生命周期的健康評估和干預方案,希望把每個人的遺傳數據變成一本可讀懂的生命使用說明書。下一階段,公司建立實驗室,并獲得臨床資質認證后,將要研發臨床級的基因檢測產品。
目前,楊旭也是深圳市眾循精準研究院衰老精準防控研究所的所長,他帶領的團隊正在進行衰老精準防控領域的研究。
無論是精準管理還是精準治療,從檢測到確診、治療、用藥,每一個環節想象空間都很大,而每一個環節所帶來的市場也非常巨大。目前,國家衛計委允許懷孕12周以上的高危產婦利用基因測序技術進行無創產前篩查。以這一項檢查為例,我國每年新生兒數量約1600萬,按10%的市場滲透率,3500元/人次計算,市場空間約56億元/年。
隨著技術的發展,成本繼續下行將進一步打開市場空間。據《2015全球癌癥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約有1410萬新發腫瘤患者,有820萬腫瘤患者死亡。其中,我國腫瘤發病率為285.91/10萬,每年新發腫瘤病例約為312萬例。機構預計,全球腫瘤的發病率將從2008年的1270萬增加到2030年的2220萬,增加了75%左右。
當前對惡性腫瘤的治療,臨床正從精準治療角度進行治療技術的突破。
吳松表示,當前的腫瘤治療正逐漸從宏觀層面對“癥”用藥,向更微觀的對基因用藥轉變,實現“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精準治療已經成為腫瘤治療的一個趨勢。
目前國內多家基因公司進入腫瘤檢測市場,爭奪這塊大蛋糕,而與羅湖醫院合作的基因檢測公司就有10多家。“競爭機構越多,對醫療機構和患者來說是好事。”吳松說,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競爭的激烈,基因檢測的成本會不斷下降。
今年3月底,國家衛計委公布首批腫瘤高通量基因測序臨床應用試點后,部分公司加快布局,華大基因旗下華大醫學的進展最為快速。公司目標客戶包括健康人群、高危人群,也可輔助治療、預后監控。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醫藥企業也通過收購、成立新公司等方式切入該領域。11月25日,譽衡藥業公告稱,全資子公司深圳譽衡投資有限公司擬出資5600萬元,與天津衡智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設立譽衡基因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開展基因檢測及基因大數據運營服務。
譽衡藥業表示,隨著“精準醫療”概念的興起,未來的醫療發展之路將呈現出更加個性化、有針對性、依賴大數據分析、以預防疾病為宗旨的新型模式,基因測序技術將在這一變革中扮演重要作用,設立基因公司符合這一發展趨勢及國家醫療政策。
C.深圳企業布局細胞治療產業
在基因檢測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的時候,基于個體基因檢測的腫瘤個體差異化治療和細胞免疫治療也成為重要趨勢。傳統的藥物治療由于沒有考慮到個體基因的差異性,在用藥效果上會產生很大的差異。而基因檢測可以幫助醫生基于基因分析,選擇潛在的靶向治療藥物和細胞免疫治療。
腫瘤疾病的治療經歷了傳統治療到靶向治療,再到最新的細胞免疫治療。細胞免疫療法是繼手術、化療、放療和靶向療法后出現的一種新型療法,被稱為治療腫瘤的“第五大療法”,它是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統的力量來抵抗腫瘤。
目前國內免疫治療基本都是非特異性治療,技術普遍同質化。免疫治療將是未來的趨勢,目前腫瘤細胞免疫治療多數被用于晚期腫瘤患者,但未來將像化療一樣,成為治療的一線方法。隨著基因測序、分子生物學技術、影像技術、大數據等快速發展,腫瘤精準治療也會得到長足的發展,并將成為未來腫瘤綜合治療的主要模式。
深圳政府和企業也正大力布局細胞治療產業。
為解決當前限制細胞治療產業發展的核心瓶頸——細胞來源以及細胞制備過程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去年12月,深圳市發改委批準由北科生物聯合國家基因庫承擔深圳綜合細胞庫建設,與之配套的區域細胞制備中心則是兼具“批量生產”和“個性化訂制”功能的“生產中心”,可向該區域內的各類科研、臨床機構提供按需制備的研究級和臨床級細胞制品。在9月23日召開的深圳國際BT領袖峰會期間,深圳綜合細胞庫與深圳(北科)區域細胞制備中心正式揭牌。
為促進細胞治療產業的臨床轉化和產業化,11月6日,深圳綜合細胞庫、深圳(北科)區域細胞制備中心又與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羅湖醫院集團等11家深圳市屬及區級醫療機構聯合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構建個體化細胞治療“創新鏈+產業鏈”臨床轉化網絡。
“醫療機構和企業的合作,將大大增強深圳在細胞治療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優化深圳在發展生物產業、生命健康產業過程中的戰略布局。”北科生物董事長胡祥說,該公司的發展戰略也從單一的干細胞戰略,轉向細胞免疫治療和干細胞治療并行的戰略。
深圳合一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一康”)CEO羅曉玲表示:“細胞治療將是生物醫藥領域的下一個領航者,也是最有可能扭轉人類與癌癥斗爭局面的手段。”據了解,目前合一康利用細胞免疫治療方法,已經為腫瘤患者提供2萬例次服務,有效延長癌癥患者存活時間和生存質量。成立5年來,合一康生物致力于細胞與基因治療技術及周邊產品的研發、轉化及服務。
12月9日,合一康宣布推出臨床級免疫細胞制備試劑盒——D-CIK細胞試劑盒,該試劑盒經過3年9800次的臨床制備應用,優勢是細胞增值上千倍,CD3+CD8+雙陽性率達70%以上,有效殺傷率可達90%。該產品極大簡化了免疫細胞制備過程,也有效提高了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殺傷效果。
今年5月,合一康在新三板掛牌,成為“新三板免疫細胞治療第一股”。半年多來,該公司在深圳成立首個“細胞銀行”,還在上海、太原、貴陽、哈爾濱等地相繼成立控股子公司。羅曉玲表示,在多地成立子公司更多的是完成華東、華北、西南等重要地區產業布局的考慮,精準治療產業很大,技術發展快,新進入者也不少,目前在A股市場相關概念股已多達10家,合一康要保持業內領頭羊地位,需要加快發展策略。
此外,目前合一康已經與國內15家三甲醫院合作,建立臨床實驗室,開展細胞免疫治療,實現多種新臨床數據共享。“我們的計劃是兩年內實現合作醫院數量翻一番,達到30家。”羅曉玲說。
在細胞免疫治療產業領域,深圳也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據悉,目前全國有超過150家細胞免疫治療類企業,深圳就有40多家。隨著我國關于腫瘤免疫細胞和干細胞的管理辦法的出臺,深圳企業也將迎來生物治療的春天。
D.需培養專業人才和規范相關標準
在深圳,精準醫療已經進入臨床,而在產業上,政府和企業也正“磨刀霍霍”搶占該領域的制高點。然而,不可忽視的是,人才和標準仍是精準醫療發展的重要阻礙。
楊旭說:“基因檢測這個詞雖然很熱,但是人們對基因檢測的知曉度和知識體系是不夠的,這就要求企業在開拓市場的時候,先要對客戶進行培訓,進行科普教育。”
12月8日,瑞奧康晨就對其合作伙伴,來自第三方體檢機構、健康管理以及醫療美容等單位的十多位管理人員進行了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基因知識和基因檢測技術的科普、精準健康管理的應用等。
對于基因檢測公司來說,人才的需求也是復合型的。基因行業的人才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BT人才,也就是做實驗的,第二種是IT人才,即做生物信息的,第三種是遺傳咨詢人才,即做醫學診斷的,而這三種人才必須具備醫學、遺傳生物學和計算機三個領域的知識。而目前市場上最缺就是這三種復合型人才。
楊旭說,基因檢測有兩個重要的階段,一是基因的檢測階段,這是獲取個人基因遺傳信息數據的階段;二是檢測結果分析和解讀階段,也就是怎樣把得出的數據變成用戶能夠理解的咨詢意見和報告。目前大多數的基因檢測公司還只能做到第一階段,只有少數的公司能做到第二個,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人才的缺乏。
楊旭說:“要把枯燥的基因學數據,轉變成客戶能聽得懂的報告,做結果分析和解讀的人員一定要具備有一定的臨床、基因組學、健康管理的知識體系,這樣才能從數據中,挖掘出更多對客戶有用的健康信息,這樣的基因檢測也才有價值。”
對于瑞奧康晨來說,其重點放在了數據解讀的分析,希望通過大數據分析,建立疾病和基因相關聯的數據庫。目前,瑞奧康晨也正在加緊人才的積累。
遺傳咨詢人才的缺乏已經成為整個行業面臨的問題。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國外基因測序整個產業鏈發展很完善,人才體系也很完整,國外名校有課程專門培養遺傳咨詢師,這些遺傳咨詢師可以解讀基因檢測報告。而在我國,基因組學是一個新的領域,大多醫生們讀不懂基因測序報告,多數醫療機構也很難配有專業的生物信息分析人員以及解讀人員,去專門解讀測序報告。因此,未來我國企業要想在基因測序,甚至精準醫療領域取得競爭優勢,必須多培養有遺傳學和臨床背景的復合型人才。
為了彌補人才的不足和加快人才的培養,合一康11月與哈爾濱醫科大學簽訂了細胞工程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利用各自在教學與臨床資源、科研、技術、人才、資本等方面的優勢,就人體細胞技術的基礎研究、人才培養、臨床應用、細胞儲存、疾病預防及產業化領域開展全面深入合作。
除了人才外,行業標準的建立也是基因檢測和細胞治療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楊旭介紹,目前,我國基因檢測和細胞治療在臨床上已經有相應的管理辦法,并建立了標準。但是,在健康管理領域,基因檢測尚未出臺管理辦法,標準也缺失,導致目前整個行業混亂,產業的發展急需建立相應的行業標準,并建立相應的行業協會。
記者了解到,瑞奧康晨與深圳幾家基因檢測公司正籌備建立相關的行業協會,希望通過行業協會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和規范。深圳市眾循精準醫學研究院也希望通過精準醫學產業孵化器,在基因檢測和細胞治療領域,在臨床應用上建立一系列的標準和指南,并培訓一批專業性的生物醫學人才,解決精準醫療產業發展面臨的人才和標準問題。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