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觀點 > 智慧醫療步入轉型期 重資產模式漸受青睞?

    智慧醫療步入轉型期 重資產模式漸受青睞?

    近日,一篇“論春雨醫生的倒掉”的舊聞又被翻出,并引發了業界熱議。在京頤股份、趣醫網董事長李志博士看來,此次討論已經無關春雨醫生生死,而是關于互聯網醫療商業模式等問題的深度探討。

    “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包括風投在內,大家都想停下來看一下未來的商業模式到底是什么?”李志博士說。

    對此,在10月19日舉行的媒體溝通會上,春雨醫生CEO張銳回應稱,這是業內希望了解為什么春雨要做診所。張銳坦言,春雨創業初期,創業團隊還不懂醫療,只能從普通用戶的角度看待互聯網醫療,所以選擇了“輕問診”的切入口,在這個階段,春雨存在兩個問題,用戶體驗的不完整以及如何保證醫學嚴肅性、科學性的問題。

    事實上,進入2015年,包括掛號網、丁香園等在內的互聯網醫療行業也都面臨轉型,而趣醫網也是從2014年做互聯網醫療APP產品到今年轉型成為平臺型公司。

    “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很多(互聯網醫療企業)都在嘗試轉型,因為原有的模式或者不能實現變現,或者沒有可行的商業模式,或者發現還有上升、調整的空間。”李志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李志博士看來,現有很多輕資產模式為發展方向的互聯網醫療企業,正面臨著轉型。如以掛號為切入的互聯網醫療企業,未來或將分成兩種發展趨勢:做醫療方向或是服務方向。選擇轉型做醫療方向,企業將線上以掛號為入口進行患者導流,線下結合做醫生集團、開辦診所等;選擇做服務方向的企業,則繼續為醫院做服務,用移動互聯改變醫療服務的模式,解決醫院及第三方的醫療IT需求。

    “這兩塊都將推動企業向重資產模式轉型,趣醫網在醫院的醫療IT建設方面將會有10億元的投入。”李志博士表示。

    互聯網醫療步入轉型潮

    自2011年互聯網醫療概念引入國內后,好大夫發布了APP產品,較早介入互聯網醫療領域。緊接著,春雨掌上醫生、丁香園相繼問世,而后,隨著智能移動終端普及和熱錢涌入,互聯網醫療如雨后春筍般成長,尤其是在2014年,有報道稱,互聯網醫療企業在當年的融資案例,是過去5年里融資案例總和的近3倍。

    不過,在熱錢涌入的同時,互聯網醫療也在發生悄然改變。

    2014年,丁香園即宣布建設線下全科診所;今年3月,阿里健康向18萬家診所伸出橄欖枝;幾乎同時,掛號網也推出了微醫產品,宣布進入團隊醫療階段;今年5月“輕問診”平臺春雨醫生也宣稱開辦或合作線下診所計劃。

    在春雨醫生開診所的時候,《論春雨醫生的倒掉》即在網上流傳,而最近又再次被翻出。在李志博士看來,這是對互聯網醫療模式探討,“其實,資本走到這個階段,也要停下來看看,雖然資本可以短期內不賺錢,但是一定會要求看到一個合理的商業模式。”

    對此,在10月19日的媒體溝通會上,春雨醫生CEO張銳也回應稱,互聯網醫療是一個新行業,沒有任何可借鑒、可抄襲的對象。“現在沒人能說出未來三年中國互聯網醫療的戰略路徑在哪里。”

    張銳坦言,在創業初期時,春雨醫生團隊還不懂醫療,只能從普通用戶的角度看待互聯網醫療,因此選擇了“輕問診”的切入口,所以春雨開始時是一家遠程問診公司。同時,張銳不諱言,這個階段的春雨存在兩個問題,用戶體驗的不完整和如何保證醫學嚴肅性、科學性的問題。

    “我們也是公司發展過程中發現,其實還可以往另外一個方向發展。”對于互聯網醫療在探索中前進的觀點,李志博士深表認同。

    李志博士介紹,趣醫網在2014年上線之時,僅僅打算做一個區域性的醫療APP產品,但后來發現,包括第三方在內還有其他各種需求,于是,趣醫網在不斷地滿足各類需求時,發現了自己的路徑: “醫院+”戰略,全力打造“醫院+”開放式平臺。

    據了解,由于趣醫“醫院+”平臺深度對接醫院內部業務系統,通過“趣醫院”APP就診的患者可以便捷、連續地管理個人健康信息,同時,趣醫網的產品支持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醫療體系。此外,該平臺還支持開放式接入各類第三方服務,進而為醫療機構從傳統服務模式向移動互聯網服務模式的轉型,提供便捷服務,并可降低用戶成本。

    目前,趣醫網旗下擁有“趣醫院”、“趣醫網絡醫院”等多個品牌,深度介入醫院診療、管理等各個環節。

    其中,“趣醫院”APP是一款旨在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提升醫療機構服務模式的產品,涵蓋預約掛號、報告查詢、支付、住院管理等全流程就醫服務;“趣醫網絡醫院”致力于構建網絡視

    頻問診服務平臺,提供患者在移動端與醫生視頻問診的醫療服務解決方案。

    重資產模式是未來出路?

    事實上,從上述丁香園、春雨醫生、掛號網的“轉型”來看,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從輕資產模式轉向重資產模式。

    如春雨醫生未來將通過控制診療行為來控制費用支出,而實現這種商業模式必須打通線下診療環節。

    正如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陳彪教授所言,若互聯網醫療應用提供的僅是信息或掛號、拿藥,就還遠未觸動行業“痛點”。真正的“痛點”,在于有病的患者找不到醫生,大眾健康缺乏專人管理。因此,沒有醫生的參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互聯網醫療。諸多借助互聯網或移動端的掛號產品,始終徘徊在醫療服務的外圍。

    在采訪中,李志博士也向記者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他認為,僅僅依靠掛號,并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也缺乏變現能力,而“號源”作為一種公共資源,最終是需要公平“分享”的。

    “以前很多做預約掛號的企業現在都不做了,大部分做12320掛號平臺,或者接醫院的號源池。而實際上,這些公司在實踐中會發現,如果要與醫院深度對接,需要在醫院放服務器、支付接口費等,這樣一來,資產很重。于是,目前在做預約掛號企業已經開始分化:有的繼續做,但僅僅作為一個倒流量的入口,再尋找其他的商業模式;而另一種則繼續與醫院保持深度聯系,這對企業醫療IT團隊要求很高。”李志博士向記者表示。

    李志博士進一步分析,以“號源”為流量入口的互聯網醫療模式,或轉向診所、醫生集團、開手術中心等,這將回歸到傳統醫療中,與醫院的距離越來越遠;而與醫院繼續保持聯系的模式,開始為醫院提供醫療IT服務,未來或將與醫院關系越來越緊密。

    不過,在他李志博士看來,無論企業選擇哪條出口,都將是重資產模式。“走向醫療方向的,未來建手術中心、開診所等是重資產;而為醫院提供服務的,則將在醫療IT方面進行‘重’投入。”

    據了解,趣醫網大部分融資都用于為醫院提供醫療IT服務,目前大概有10億元的相關投入。

    這種重資產模式被李志博士稱為與醫院的“深度直連”。即“趣醫院”對其合作的醫院進行硬件、服務器、前置端軟件等投入,趣醫網的“醫院+”平臺還跟醫院的HIS等各種系統對接,同時做好醫院的統一外連,若第三方服務想訪問該醫院,則不需要與醫院對接,只需要跟“趣醫網”對接即可。

    目前國內已有1000多家公立醫院入駐了“趣醫院”平臺。據李志博士預計,今年與“趣醫網”合作的公立醫院數量將超過2000家,深度接入醫院數量有望達到1000家。而在2016年3季度,國內70%以上的三級醫院將完成“趣醫院”APP的開通。

    對于盈利模式,李志博士認為,保險及保險類產品將為其買單。其中,互聯網醫療給保險帶來的一個好處,即是簡化流程,省去人工核對等幾個較繁瑣的步驟,這也符合互聯網性質。據了解,趣醫網在去年11月就可能實現來自與保險公司合作的營收。

    事實上,趣醫網的模式在業內一直備受關注。在2015年9月10日,“趣醫網”完成了總計4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并已順利交割。此輪融資由百度領投,軟銀中國資本、弘暉資本跟投。

    據業內人士分析,此次百度之所以領投趣醫網,即是看好其線下資源,及趣醫網“重資產模式”帶來的預期回報,這也是以輕資產起家的百度在醫療領域轉型探索的方向。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醫療大數據智慧醫療遠程醫療健康大數據移動醫療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