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觀點 > 風聲鶴唳 互聯網醫療市場的脆弱性

    風聲鶴唳 互聯網醫療市場的脆弱性

    一篇小小的質疑性質的文章在短短數個小時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更是被無數行業內人士轉發和評論,這本身就說明了行業存在的脆弱性和深刻的無力感。

    10月18日,本身是一個周末,照理大家都在各自休息,但一篇5個多月前的舊文《論春雨醫生的倒掉》卻在微信和微博上迅速傳播。大部分人對這樣的文章是非常錯愕,春雨并沒有倒掉,也沒有聽說有任何先兆性的信息。拋開所謂的陰謀論不談,但就這消息的快速傳播就說明了市場對于互聯網醫療的不確定性有多強烈。與互聯網所進入的任何一個傳統行業相比,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所引發的爭議和各方激烈的立場都是很少見的。

    互聯網醫療之所以難以形成市場的共識,主要的原因是其至今無法形成自身發展的邏輯。受制于中國醫療體制的特殊性和用戶需求的扭曲,互聯網醫療在中國的數年發展始終沒有形成一個能說服市場的商業模式,也始終沒有一個公司找到了快速增長的源泉。在一個莫衷一是的市場,互聯網醫療正在成為一個言論場,各家公司紛紛開動輿論機器,意圖去搶占話語權。有些公司直接投資了媒體,希望能為自己搖旗吶喊,有些公司不惜重金聘請前資深媒體人加盟。各家公司希望在強大的媒體造勢中能夠獲得市場的認可,從而能引得用戶和投資人的關注,無論在營收還是融資方面都能拔得頭籌。

    目前互聯網醫療的言論場中主要的觀點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是意圖利用互聯網去推進變革,彎道超車,另一方面是互聯網無法改變線下的服務,最多只是醫療服務的互聯網化,為醫療機構提供服務。平心而論,這兩種言論都是各走極端,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基于醫療服務市場的互聯網醫療只是支付方控費的工具和手段,既不能擔當醫改的大任,也不是醫院的附庸。互聯網醫療要發展,必須扭轉現今的體制,讓支付方發揮強監管的作用,從如今的醫療機構強勢改為支付方強勢。只有從支付的角度控制了醫療服務,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才能說迎來了春天。如果強制要求線上的輕模式去顛覆或改變線下的重服務,那只能說是緣木求魚!

    但冰凍三尺并非一日之寒,中國醫療市場的扭曲并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天能推倒的。因此,現在的辯論各方更多的都是在喊口號,無論是理論建構能力還是分析辯論能力都顯得過于蒼白。由于中國的教育長期忽視邏輯分析,這導致很多似是而非的觀點和分析卻也受到了市場的追捧。

    另一方面,互聯網醫療并不是一個水到渠成的市場,行業也并沒有臨近爆發點,目前的熱潮更多的是被資本催生出來的。當然,隨著政策的變革,有可能在某些點出現突破,但中國整體醫療服務體系的變革不是一朝一夕即能轉變過來的,整體性市場的機會確實還沒有出現。

    與國外的資本相比,中國的資本本身的投機性過強,這就導致其對市場和產業的培育是沒有耐心的。國外的醫療基金存續時長一般都是7-10年,而中國很多卻只有5-7年,特別是一些互聯網基金只有3-5年。資本有強烈的退出需求,這就導致資本的短視。而資本市場的短視也限制了很多模式的發展,很多時候大家都希望能給一些公司更多的時間來探索,但資本等不起。所以,在一個無法自身造血的市場,資本的周期決定了市場的周期,這不是一廂情愿所能解決的。如果創業者繼續只能燒錢而不能賺錢,只有尋找一輪又一輪的接盤俠,如果沒有人接,那就非常危險了。這也是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脆弱性的核心表現。

    總體來看,互聯網醫療發展到今天,整體市場的信心已經非常匱乏,如果不能在短期內扭轉市場的信心,整個市場的洗牌在所難免。隨著宏觀市場的寒冬到來,如何共度難關才是題中應有之義。開源節流,先活下來而不是大規模的燒錢,尋找能盈利的手段而不是輕言改變,低調務實而不是高調浮夸才是創業者應有的姿態。質疑過去有,未來還是會有,質疑改變不了行業的生態,正如吹捧一樣。所以,應對質疑和扭轉市場的信心并不是去喊口號或者融更多的錢,而是找到盈利的路徑,這才是最好的回應。

    (來源:村夫日記)

    關鍵詞:醫療大數據智慧醫療遠程醫療健康大數據移動醫療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