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國家禁止非醫療機構從事遠程醫療,一面是社會各界看好借云服務打造非面對面的醫療服務。雖然監管框架仍然處于變動中,但未來用移動、網絡等遠程手段進入醫院是必然趨勢。為了規避政策風險,降低誤診的概率,比較可能嘗試的領域是慢性病治療,這很有可能成為未來云醫院在中國生根發芽的種子。
阻礙遠程醫療大規模應用的原因有幾方面,一個是信息不足導致誤診,另一個就是放開網絡處方可能導致的非法賣藥問題。
首先,中國沒有家庭醫生,病人每次看病通常面對不同的醫生,在缺乏電子病歷的情況下,每次醫生都需要重新熟悉病情,一個病人對醫生來說就是一個新的案例。而在國外,家庭醫生對其服務的病人的情況已經爛熟于胸。這給遠程醫療在中國的發展帶來巨大難度。因信息不足或者不夠熟悉病人的個體情況,醫生很可能難以做出判斷或者判斷不準確。這也可能增加重復化驗的可能性,造成醫療浪費。這也是導致監管在通過遠程做出醫療判斷上嚴格限制的一個原因。
此外,中國目前在互聯網賣藥上還剛剛起步。監管對處方藥的網絡銷售剛剛開始松動。在國外,保險公司出于自身控制成本的考慮會嚴格監控醫院使用藥品的合理性,但在中國,缺乏第三方去監控過度用藥和不合理用藥。加上目前電子病歷市場并不統一,更難在虛擬化的用藥處方上進行管控。
雖然有種種負面因素,遠程醫療仍然被各方面看好。寧波政府表示會嘗試云醫院,糖尿病專科門診將馬上上線。此外,臺灣也有類似的案例,比如花蓮慈濟醫院把對末期病人家庭護理和監測搬到云端進行,通過移動手段等進行跟蹤管理。
從這些趨勢可以看到,對醫生判斷要求比較低的項目可能成為遠程醫療一個突破口。慢性病就屬于這種類型,其中原因是慢性病的診斷已經通過線下做出,病人需要的是定期檢查、配藥、和醫生溝通病情。這些項目大都是標準化的,診斷并不復雜,開藥通常也是常規性的,把這些項目通過云端來進行,風險相對較小,此為有利之處。
但慢病遠程醫療應用之弊在于配套的化驗服務和電子化技術不成熟。
在美國,遠程醫療結合藥品配送是慢性病治療的一個大變革。美國政策規定醫生只要獲得病人所在州的醫療許可就可以進行遠程醫療。在慢性病治療上,病人定期通過視頻和醫生溝通,傳輸電子化驗單,醫生做出判斷后開設電子處方,然后病人憑處方到網上藥房下單,送藥上門。有時候保險公司也會提供處方直接綁定送藥服務。
美國慢性病治療在遠程醫療上的變革背后有一個關鍵的推手,就是第三方檢驗非常便捷。在美國,檢查通常由獨立的機構負責,比如B超中心、驗血中心,家庭醫生診所通常不會設置那么多檢查儀器。這些專業檢查中心會把電子化驗單傳給醫生,因此就不需要病人拿著打印出來的化驗單上門去了。
在中國沒有這樣的服務。病人需要去醫院定期檢查血糖或者血壓,然后再掛號給醫生看。假如換醫院,如果電子化驗單無法傳輸,就需要給醫生看紙質單據。即使可以傳輸,很多醫院也不認可。因此,每次過程需要的時間非常長,無論是常規治療還是復雜治療,對于需要化驗的所有人都排同樣的隊,效率很低。
中國的云醫院真的要通過慢性病治療生根發芽,就必須要具備兩個條件。首先是快速標準化檢驗。這可以通過社區中心來進行,或者是類似沃爾瑪推出的零售連鎖小型診所。前者的發展是國家支持的趨勢,但關鍵是如何在地理布局和服務流程上做到高效,承擔其基礎醫療的職責。而零售診所很有前景,但關鍵是監管能否放開。
除了實體,另一個條件是電子化傳輸和個人數據存儲。目前的電子化傳輸僅限于單個醫院內部。如何把不同平臺打通,或者把數據傳送到云端,讓病人可以下載數據到個人端,才能真正讓檢查數據不限制在一個醫院平臺,真正把病人和醫生連起來。這兩個條件對于云醫院的生根發芽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