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投資 > 阿里領銜互聯網“緊縮化” 移動醫療啟動去“泡沫化”?

    阿里領銜互聯網“緊縮化” 移動醫療啟動去“泡沫化”?

    移動互聯網退燒中?

    據TechWeb 9月7日報道,阿里原定校招的規模為3000人,調整之后招聘名額只剩下400人。阿里800-1000人規模的暑期實習生,亦只有很少一部分拿到offer。

    除了阿里,此前鳳凰網裁員也影響甚大,另外,美團、搜狐等公司也紛紛在人員上有所收緊。

    在阿里馬云、鳳凰網總裁李亞等的表態中,不乏“人浮于事、架構臃腫、崗位重疊”、“整理隊形”、“突出扁平高效的組織架構”等戰略性辭匯。

    然而,就在一兩年前,因為移動互聯網熱潮來襲,互聯網公司之間,搶人仍是主要趨勢,不止是成熟技術人員,更包括應屆生,諸如“互聯網大佬高薪在校園搶人,BAT掀搶人大戰”之類的新聞,引得無數學子、業內人士以及局外的看客們激動不已。

    然而,即便是獅子,也有撐飽的一天。當電商、團購、社交、手游等一眾垂直細分領域在掀起多輪圈地運動之后開始減速,一般性人才、資源的爭奪戰漸趨緩和。

    幸運的是,上帝總有開不完的窗子——隨著2014年移動醫療元年的駕臨,原本沸騰和不沸騰的人都沸騰起來了。

    野蠻人突失話語權?

    先從融資情況來看的話,移動醫療行業還是相當的欣欣向榮。據動脈網互聯網醫療研究院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上半年國內互聯網醫療領域的風險投資總額達到 7.8億美元。若拋開2014年的幾起大型股權案,這一數字其實已經超過2014年全年總額。

    但是,再具體看下第一、二季度的數據,則又是另一翻景象。

    圖 Q2&上半年同比融資額(億美元)

     

    阿里領銜互聯網“緊縮化” 移動醫療啟動去“泡沫化”?-智醫療網

     

    上圖顯示,2015Q2的融資額并沒有像Q1那樣同比增長,相比2014Q2有所下降。就上半年整體融資而言,2015同比下降11.8%,但環比增長78%。從近6年上半年的融資額來看,2014年出現大幅度增長。但問題是,似乎爆發元年即是最高潮。

    而且,在“移動互聯網+各行業”的過程中,一直表現得像個野蠻人,搞得傳統行業人心惶惶。但是,在移動醫療領域,野蠻人變成了乖乖仔,被整得沒一點脾氣。業務推進速度、范圍、對核心業務的滲透、盈利模式甚至融資等似乎都闖進了沼澤地。

    近日,光合資本合伙人劉云與弘暉資本(專注于醫療健康產業)執行董事姜燕燁,圍繞“醫療VC如何看待移動醫療”的主題,談到了諸多關鍵問題。其中,光合醫療已不再將移動醫療作為投資的重點領域,而弘暉資本則對項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二者及其所代表的機構來看,移動醫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情景,終究是要來的,或者還不遠了。

    拼模式OR拼資源

    作為光合資本醫療基金兩個創始合伙人之一的劉云,系原GE高管,在醫療行業從業十余年。

    在其看來,去年業內提的“重度垂直”應用目前已經過時,目前應該是“垂直特色”。以光合醫創基金備投項目為例,目前有兩個移動醫療項目進入最后的評估階段,一個是兒科領域,另一個是腫瘤領域,兩家公司的共性是都做醫療企業E-Marketing,都有一些在垂直內比較有特色的小的移動應用,而且都已經盈利。在他們各自的垂直領域中,某些專題他們做的一定比丁香園更專業;在某些應用合作的醫生級別上,一定高出春雨醫生一大截。雖然這樣的企業未來不太可能上市也不會有很高的估值,不過至少可以生存下去,可能是未來好的并購標的。

    弘暉資本執行董事姜燕燁擁有超過7年風險投資及私募股權投資經驗,曾任麥肯錫咨詢公司分析師,專注于醫療及醫療器械行業。據其介紹,弘暈目前已投資了多個移動醫療公司,包括崔玉濤兒童健康管理中心、趣醫網等。在談到選擇標準時,她表示,強大的團隊、獨特的資源及在細分領域的領先優勢,都是必要因素。考慮到大部分醫療資源都在院內,如何利用互聯網快捷便利的屬性與院內資源對接,真正做到所謂“醫療”,而不是“咨詢”十分不易。

    盈利模式,比創業者想象的重要得多

    在談到有關移動醫療風口的話題時,劉云表示,從投資角度來說,我看到的情況確實投資人目前不像以前那么大方了。但這不是說風口已經過了,而是行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資本的投資風格也有不同,去年早期項目會比較多,現在和以后更多的是B、C輪。

    劉云接著說道,這是這個行業的特性決定的,今年6月,他在世界O2O博覽會上分享過關于移動醫療的盈利模式分類,比如,在美國可行的商業保險、醫生方、患者方、醫院方買單的盈利模式在現階段的中國都不可行,唯一可行的只有E-Marketing方向,但這也是個分散的尚不成規模的盈利模式。這個階段或者往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移動醫療還真的只能2VC了。這本身也沒有什么,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新興行業的應用初期都依靠資本,后來才有偉大的公司和成熟的行業。但是對于2VC模式的移動醫療本身就決定了越往后越難。

    對此,姜燕燁表示,不能完全說風口已過,但的確對新進入移動醫療的創業者來說,可能創業的最佳時間已過。原因是去年涌現了大量的新公司,其中有不少完成了融資。這些公司涉及到了移動醫療的各個細分行業,除非有新的模式或非常獨特的資源,后進入者進行創業或融資挑戰會相當之大。

    醫療是目前被“移動”滲透最低的領域之一,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將目光集中到了同樣監管嚴格的醫療這個行業,但是,在紅火的背后是商業模式的雷同及收入模式的不清晰。

    姜燕燁說道:“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的絕大多數移動醫療公司都處于燒錢的階段,需要靠資本不斷向前推動,因此新創立公司的融資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了。融完天使輪的想著A輪怎么融,融完A輪的想著B輪怎么融,融完B輪的想著C輪怎么融。”

    雖然有太多的創業者滿懷熱情地進入這個行業,但談到對創業者的建議時,姜燕燁作為投資人的理性一面展露無遺:“現實往往是比較殘酷的,大家都知道90%的創業最后是以失敗告終的。因此,建議這個領域的創業者們認認真真、好好思考一下,公司最獨特的地方在哪里,自己壁壘在哪里,到底能解決什么痛點,在整個生態鏈中是否是共贏的關系(尤其是涉及到醫生的項目,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參與到項目中),收入模式會是怎樣的,現金流未來的規劃。如果能想透這些點,那歡迎您加入移動醫療的創業大家庭。”

    (來源:新康界)

    關鍵詞:移動醫療遠程醫療智慧醫療醫療大數據數字醫療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