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能夠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提升社會生產的效率。營養工作是健康的基礎,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提升有著重要作用。在新形勢下,如何將營養與“互聯網+”兩個不同領域的概念相融合,達到“1+1>2”的效果,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營養信息工作面臨不少問題
時效性不強 各種營養與健康監測數據信息只有在具備時效性的前提下才能準確反映被調查對象的營養與健康狀況,為制定和調整營養改善相關政策、評價防控工作效果、制定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而目前,我國有關營養與健康的信息發布滯后,如2002年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調查結果于2004年公布,2010~2013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結果至2015年公布,已經難以為相關政策制定及時提供循證依據。
信息獲取能力有限 近年來,我國營養工作人員隊伍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仍難以勝任新形勢下營養工作的需求,基層疾控中心從事營養工作的人員非常有限,且數據分析、營養干預及膳食指導等能力薄弱。而應當成為基層營養工作重要補充力量的營養師,由于培育、認證、管理制度等問題,難以有效承擔應有的職責。另一方面,對普通居民而言,社會上各種營養與健康信息來源繁多,良莠不齊,真假難辨。
營養工作方法落后 與國外相比,我國營養工作方法還處于落后水平。以營養監測為例,截至2013年,各種國家層面監測項目仍然在使用紙質問卷,調查周期長,存在數據錄入、處理、保存等方面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受調查員及調查對象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在物聯網設備高速發展的今天,各項監測仍在使用傳統的非電子化測量設備和方法,影響了數據采集的效率和信息化水平;各監測項目雖然已建立電子化數據庫,但數據庫相互獨立,互不連通、共享,使得各個項目數據難以進行有效整合和利用。
“互聯網+營養”優勢體現在3個維度
“互聯網+”是信息時代營養工作的工具和手段,通過引入互聯網思維,能增加營養工作各環節間信息交流效率,促進傳統營養改善工作的提升。
“互聯網+營養”不是一個新的營養工作領域,它是傳統營養工作的拓展、延伸。“互聯網+營養”的設想是:以服務對象為核心,以云計算為依托,以信息為紐帶,通過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深度和廣度,在生命全周期實施營養全流程管理,達到提升居民健康的根本目的。具體來說,“互聯網+營養”能夠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和服務對象這3個維度為營養工作帶來優勢。
生命周期 《國家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明確了新時期營養工作的重點人群,即孕產婦、嬰幼兒、兒童、青少年和老年人,體現了從生命早期1000天到兒童青少年成長時期、再到老年的生命全周期營養管理理念。“互聯網+營養”能夠發揮自身在信息采集和利用方面快速、便捷、個體針對性強的優勢,以需求為導向,針對生命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提供營養信息,開展營養監測與膳食指導。同時,進一步與慢病自我管理相結合,促使居民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管理流程 營養工作可分為營養教育、營養監測評估、營養干預、臨床營養等幾個方面。營養宣教是營養工作的重點,“互聯網+營養”能夠為居民、基層工作者和政府等各級服務對象提供準確快捷的營養信息,在營養監測中又能發揮其強大的信息采集能力,在發現和消除各種營養不良相關危險因素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在營養干預過程中,“互聯網+營養”能夠針對不同個體提出干預意見,同時對干預效果進行實時反饋,扭轉各種形式營養不良的發生。在臨床營養治療過程中,醫院也能夠利用“互聯網+營養”所采集的信息,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服務對象 “互聯網+營養”的核心是服務對象,信息采集、信息利用和云平臺都是以服務對象的需求為導向開展工作。“互聯網+營養”的服務對象主要分為3類,即居民、基層營養工作人員、政府及營養專業機構,其中居民是最根本的服務對象,無論是營養相關信息的采集,還是營養宣傳和干預,其落地點必然都是居民。通過“互聯網+營養”的運用,能夠極大增強居民獲取有效營養信息的能力,擴展信息交流手段,達到提高居民健康的根本目的。
營養工作人員是營養工作的關鍵節點,“互聯網+”的引入,能夠在居民、基層工作者和專業機構間建立起信息交流的橋梁,讓營養工作人員既能高效地向上傳遞信息,又能具體掌握每個服務對象的現況,最終達到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和服務質量的目的。
政府及營養工作專業機構是區域內營養工作的管理者和設計者。“互聯網+”能夠使政府和專業機構準確、高效掌握居民營養狀況及其變化趨勢,為科學決策提供充分的支持和依據;又能將工作方案及相關數據安全、準確、便捷地傳達給基層工作者,并及時獲取反饋信息。
(來源:健康報)